你们听过那句“我走遍全世界,头一次看到有人对自己的同胞如此残忍”是马斯克说的吗?好像有人这么转述过,我也不确定,但接着说的就是那段关于2019年上海特斯拉薪资风波的事儿——挺能搅局的。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马斯克当时想给上海工厂的普通工人定个1万元的底薪。后来公司高层和国内同行都炸了锅。有人担心工资太高了会被同行盯上,会把人家抢走,还会引发抱怨。于是先把1万降到8000,接着国内车企还不干,说这会推高成本,还会把自家员工吸过去。结果特斯拉撑不住压力,最后把底薪压到了5500。听着就觉得滑稽——这些车企咋不去把车造得更好,反而上蹿下跳地盯着别人发工资呢?
把这事放大一点看更有意思。特斯拉在全球有6座工厂,4座在美国,1座在德国。那边的平均底薪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是2.7万到3万。比起来,上海最开始定的1万其实不算离谱,反而是全球里偏低的那端。马斯克后来采访里也说过“最对不起上海工人”那类话,听起来像是真心的不甘心——想多给点却被拉回去了。
不过别以为工人就真吃亏了。底薪降了,公司在隐性福利上补了一大堆:一年17薪、加班按1.5倍底薪算、全勤奖、倒班补贴,还有季度、年终的绩效奖金。按统计,上海特斯拉普工全年综合收入大概在10万到14万之间,社保也是按法定标准足额交的。跟当年国内一堆厂子给普工开3500、4000、还按最低基数缴社保比,差别就明显了。
那为啥当年大家这么敏感?你得看利润结构。很多国内新能源车企单台车的利润就5000到8000块,薄得像纸;而当时有报道说特斯拉单车利润能到7万元。你想特斯拉凭借全球供应链,砍价空间大,人家把Model 3降价也还能有赚头;你们这些利润本来就薄的,要是跟着降价,可能连本都赔了。更别说规模效应——上海工厂到2022年产能能到75万辆,占了特斯拉全球的一半左右。这种体量一放大,价格战就更有底气。国内同行看着实在着急,怕留不住人,怕产能玩儿不转。
结果呢,这事倒像扔进鱼塘里的一条鲶鱼。一开始大家都慌,吵得凶。可长期反而刺激了行业变动。之前一些车企把“压人工成本”当成主要手段,结果被打醒了:竞争力不是靠压人,而是靠技术、效率和规模。于是慢慢有人开始整供应链,从拼凑小厂买零件变成全球集采;有人自己建电池厂,把续航往上拉、把故障率往下压。福利上也跟着改了,有的搞15薪、有的把社保基数按实际工资交,甚至发购车补贴。这些小动作,最后能稳住人,稳住产能,也能给技术升级腾出时间。
现在这圈子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比谁工资低谁胜了。更像是比谁技术扎实、服务做得好。未来呢,也许没人再天天念叨那次薪资风波,会记得的是某个时间点电动车开始普及、充电像加油那么方便、开车变得轻松。谁知道呢,或许就是2019年那条“鲶鱼”搅的局,才让大家别再死盯着工资不放,开始真正地改东西。
说完了——你们觉得这搅局是好是坏?我倒觉得,吵闹总比一直睡着强。いや,也可能我太乐观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