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

想象一下,在明晃晃的国庆黄金周,你兴致勃勃地开着新能源“小钢炮”奔赴远方,结果刚进服务区,眼前就炸开了锅——人山人海的新能源车齐刷刷排成长龙,车主们神情复杂,或叹气、或抓耳挠腮,一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的苦”的架势,这画面吧,说句实在的,看得人心里七上八下。

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有驾

这两年新能源车在城市里可谓风光无限,谁还记得以前在加油站排队的岁月,都是“电车一族”的老黄历了,可一旦照进假期的现实,场景就瞬间变味,各种“充电焦虑”一夜回到解放前,网上段子手感叹:新能源在城区里妥妥的“香饽饽”,可一进入高速就是“反向卷王”,是玩命抢插座的魔幻现场。

有一说一,这事其实并不稀奇。

往年五一、十一出行高峰,高速服务区堵车那是常规操作,但新能源车主等桩、叫号、苦苦蹲守的靓丽风景线,那还是最近两年才广为人知的新玩法。

最新的“过来人”现身说法就挺具象:像上面那位辰女士,从广州到湖北,开到湖南官庄服务区,排了一晚上队,光等号就熬掉了三个小时,累到眼皮打架还没轮到自个。

传说中“秒加油、随走随充”的理想生活,分分钟被服务区里一串串遥遥无期的号码单无情打脸——有人盛赞新能源车“绿色省钱”,可在假期高速,省下的钱全用来“磨洋工”了,这酸爽,别的不说,燃油车主看了都想乐出声。

你说,这是不是有点戏谑?

市区短途代步,谁不夸新能源车省心、安静,每晚回家充一宿,第二天满电出门,低碳环保、路权优先,有的城市还能摇到号,简直不要太舒坦。

有网友调侃:在家门口停车场装了私桩之后,电动小车就是自己的私人“超级充电站”,省的不是钱,是时间和心情。

这不,身边的同事前两年刚换了台电车,上下班每天几十公里,几乎不碰公家快桩,每月电费加保养不到燃油车一半,省出来的钱都能多买两只股票,难怪朋友圈都在安利“入坑不亏”。

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有驾

可一旦到了小长假,尤其一家老小赶着自驾,买车时炫耀的“黑科技”瞬间打回原形,眼前只有排队+等待+焦虑,感觉心态比油价还崩。

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有驾

而且别光看等桩,真轮到你充电,快充能有多快嘛?

有说法一辆新能源车就算是超充,平均也要三四十分钟,加上排号,这一溜儿折腾下去,路上黄金假期变成黄金“趴窝期”。

还真有人吐槽:以前加油2分钟满世界跑,现在充个电,能听完半场相声。

有人搞笑地喊:有一种自由,是燃油车的加油速度。

那为啥城市里新能源车那么香呢?

一句话,充电基础设施完善,需求和体验全都跟得上。

现在市区建桩密度比星巴克还密,一条街能扎堆好几家品牌第三方充电站,网约车、私家车主都能随手补能。

而且城市通勤本来就是短途,压根没机会让你“里程焦虑”发作,唯一要烦心的是停车难,但只要小区支持装私桩,这些都不是事儿。

甚至有些写字楼前台,主动拉业务,给租户介绍充电桩套餐,这市场氛围,比燃油车刚火爆那阵还实惠。

说到这,貌似争议焦点基本清楚了:市区出行新能源幸福指数爆棚,长途出行难点就全暴露成排了。

核心症结其实明明白白就俩字:基础。

城市地区补能配套几乎做到了“想充就充”、随叫随到。

可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桩数量、布局、功率,全都追不上电车保有量的暴涨。

有刷枪手(专门抢充电桩的活雷锋)调侃,“车多桩少”这梗一到节假日就格外扎心。

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有驾

据相关报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数量突破650万根,可新能源车上路保有量突破1.5亿辆,再考虑高峰出行扎堆这一客观现实——你说光靠服务区那点儿桩能顶住?

有时候,站到现场那气氛都跟“春运买票”冲击秒杀似的,比的不是谁电池大,而是谁熬夜、谁手快。

一时间,新能源“堵桩”成了现实版大型线上下线“摇号”现场,谁抢到谁就是王者,剩下的只能眼巴巴等天亮,看手机上叫号进度,发誓下次不再自找罪受。

当然了,问题还不仅仅在基础建设滞后,背后还有个时间换空间的悖论。

新能源车越来越成为消费新宠,但短时间爆发式增长,硬件资源根本无法同步扩容。

厂商拼续航、拼超充,确实解决了很大一部分技术难题,可到了人挤人的假期,傍晚至凌晨,大家一起争抢那为数不多的公共资源,局面本身就不可调和。

有时候甚至有人调侃:假期高速服务区就像某些大医院的挂号窗口,“越想快越不得,次序倒成了最大公平”。

大写的无奈,人多、桩少、需求爆表,这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桩能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网上的对比声音也越来越高——燃油车车主借机“嘲笑”身边开电车的小伙伴,神采飞扬地吹嘘:“我加油两分钟提桶跑路,你还困在桩队里刷手机”。

但真说句公道话,新能源也不是没优点,只是在特定场景下局限性被无限放大。

也有不少电动“铁粉”发帖反驳:“你们加油少花时间,我们用车低成本才是真省心,假期本来就应该计划好路线,别临时抱佛脚,不然什么车都焦虑!”

归根到底就是使用习惯、个人偏好和现实供需的三重博弈。

再看一些易被忽略的隐忧。

不是危言耸听,但新能源自燃事件偶有报道,搭配假期长途高温高负载,多少让“充电焦虑”又添一抹心理阴影。

虽然专家早已澄清,合格产品自燃概率很低,绝大多数事故都是个案,不过网络舆论风向总是跑得比事实快,谁还敢心大地无视呢,尤其家有老人孩子一起出行,总归比独自市区跑更容易“草木皆兵”些。

有电车大佬直接吐槽:“平时开新能源踏实自信,出远门还得掂量,省钱但费心,这买卖合不合算?”

有人补刀:新能源不是不能跑长途,而是要付出“换位思考+精打细算”的代价,和享受“说走就走”的燃油车自由,是不同体系的快乐。

再来说一点现实点的鸡贼操作。

有些老司机,早已形成了规避假期高峰的经验——一份看似很卷的内卷攻略:提前锁好沿途充电站,下高架去周边小镇偷偷补能,或者错峰夜间赶路,避免扎堆。

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有驾

网友总结,新能源自驾也有秘籍:“别把路程卡死在最小续航边缘,预留充电弹性,既能保障出行,也能顺便感受沿途风景”。

国庆高速抢充电桩,新能源车排长龙,市区用车却很省心-有驾

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些“计划式幸福”,离随性的“想开就开,累了就歇”的燃油车出行,确实有点距离。

说到底,在高速长途的那种笃定与笼罩,很难一时半会让新能源完全超越。

所以,新能源好还是燃油车好?

非黑即白的回答很难让人满意,更多的,其实是各取所需。

在城市生活节奏快、省钱环保优先级高的家庭,新能源绝对有它的强势地带,无论是限牌限行还是能耗补贴,都是真金白银的利好。

但假期要跑远路,特别是全家自驾出游或者对“省心快捷”有刚需的人,燃油车那种抗折腾、随时能走的痛快,就是新能源一时难以撼动的现实优势。

当然啦,随着技术进步,未来超充、换电等新模式不断普及,期待有一天两种出行方式能各展所长,免去“谁更焦虑”的世纪难题。

最后得多说一句,现实就是这样——没有绝世无敌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折中。

拥抱新能源的幸福,也承认它的局限;享受燃油车的灵活,同时准备迎接未来变革。

你准备好做出自己的选择了吗?

国庆高速抢桩大战结束后,欢迎分享你的奇葩经历或者省心小秘诀。

你怎么看?如果让你选,新能源和燃油车,你怎么抉择?

留言说说看,咱们一起“充电”唠嗑!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