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统计,仅2023年一年,中国新能源车的销量就突破了900万辆,占据了全球市场的近六成。在这场前所未有的行业狂潮背后,是无数新玩家的入局、价格战的混战,以及——一场与黑公关的“持久战”。就在刚刚过去的11月,雷军因为一番关于“小米汽车到底重不重视安全”的争议连发多条微博喊冤,矛头直指造谣者。到底是什么事逼得这位一直以温和著称的企业家变得如此强硬呢?今天我们就来剖析这场风波背后的故事。
回到事件的起点,故事要从两年前说起。在2022年的一次采访中,雷军谈到对小米汽车的产品定义时,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一句当时颇为抓耳的观点:“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这就像在美食圈你说“好吃不如好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与这句话一起被提到的,还有“安全是基础,安全是前提,安全高于一切”,雷军当时明确提到小米汽车的根本原则:颜值优先没问题,但安全永远是底线。两年后的今天,这段采访被部分人“断章取义”成了“小米汽车注重外观,轻视安全”,还衍生出了一些“不安全”的小米车事故故事,火速引爆舆论。
雷军先是回应了几句,后来愈发觉得事态不可控。“小米汽车不安全”的标签逐渐扩散,这无疑在他的“造车梦”上投下了阴影;另这场舆论风波真如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吗?还是背后另有深意?悬念就在这里。
如果单看黑料本身,也许大家会觉得不过是网友“杠精”随手一喷。但仔细分析下,小米汽车的这波危机“起承转合”得实在过于精准。雷军对此的应对是直接的,他转发过往微博逐条辟谣,以事实反击那些所谓的“安全质疑”,例如高强度钢铝车身、电池安全规范等都做到了行业顶尖水平。作为消费者,这些冷冰冰的参数真的有说服力吗?
翻看此前对小米汽车的舆论记录不难发现,这并不是小米第一次卷入造谣风波。2024年年初,小米SU7刚刚上市时,“不耐撞”“电池起火”的新闻就一波接一波。随后雷军也迅速澄清,引用碰撞测试结果和行业认证说明问题,但评论区总有各种明显组织化的“带节奏”言论,甚至还有水军制造标签:“绿化带战神”。前一秒是试图用数据阐述真相,后一秒却被打上了“重设计轻安全”的烙印。
外人眼里的风波,不过是网络上的嘴炮。但消费者怎么看呢?比如在北京的一家新能源汽车展会现场,一位姓王的女士就曾表示:“网上说小米车的电池怕出问题,我还挺担心,毕竟车是天天开的,这种质疑听多了心里就有疙瘩。”从这就可见,幕后推手掌握了舆论操作的核心点——不需要实锤,只要重复炒作“安全问题”,久而久之便能阻碍用户的信任建立。
随着雷军掀起反击,小米汽车的舆论场似乎稍稍平静。平静背后却暗藏凶险。某些自媒体还是在通过模糊语言重提“安全问题”,阴阳怪气地表示:“颜值高的小米汽车,这次真的安全吗?”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某些负面报道甚至衍生出具体案例——譬如一辆SU7在事故中冲入绿化带被戏称为“绿化带战神”,而评论区里惯用“取笑与讨伐”的手法,却忘了交代车主事故的真实操作失误。
雷军自然不可能对这种趋势无视,甚至呼吁全行业一同抵制黑公关。这场对汽车行业的“舆论侵蚀战”并不仅仅局限于小米。一些其他车企也被置于类似的境地。理想汽车的CEO李想曾通过微博透露,某平台曾在7小时内连续推送45条负面短视频,抹黑理想旗下产品,有真实的理想车主因此被无端攻击,车被人恶意扔垃圾,甚至还出现车主素质与品牌挂钩的荒唐逻辑。
看起来,车企被黑并非个例,更像是系统化、有目的的“舆论操盘”。面对这些来自暗处的攻击,许多企业只能选择忍耐,因为追溯幕后黑手不仅耗力耗钱,而且证据链层层断裂,纵然企业手握线索,也多以不了了之收场。
就在大家以为雷军的回应会止于辟谣的时候,情况又有惊人反转。12月,小米汽车的安全技术细节被公之于众——钢铝混合车身中高强钢与铝占比高达90%,整车扭转刚度更是达到51000Nm/deg,同时电池采用最严苛国际安全规范。而种种事实表明,被质疑的车辆在实际碰撞测试中无论数据还是表现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一亮眼的表现让那些抹黑言论无地自容。
雷军再次发声:“车的安全性是底线,跟好看不冲突。”可以说,这番话既对产品能力进行了有力捍卫,也间接对网友提出质疑——你们的“好看与安全无法共存说”,根本无从成立。事实胜于雄辩,许多中立消费者也开始借助官方发布的数据重新审视这场风波。
这场网络狂潮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浮出了水面。为什么一些车企上市时,负面新闻会精准爆发?为什么频繁被抨击的总是市场新入局者?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直言:“某些企业把公关预算花在水军上,这是行业秘密。”换句话说,雷军的遭遇或许只是行业“兵荒马乱”下的一个缩影。
尽管雷军用数据击退了暂时的舆论漩涡,市场表现也在持续走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汽车的“战斗”结束了。黑公关的成本极低,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像是一个无底洞。
这种现象仿佛陷入了恶性循环。车企明知道造谣攻击源头难以追查,但为了形象和竞争力,不得不将许多本可用作研发的资源投入至危机公关中。而另消费者的信任门槛逐步降低,稍有负面舆论便可能对某品牌产生持久怀疑,拖累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更让人担忧的是,不止小米,每一次一个新玩家出现市场竞争加剧,网络“舆论战”的火药味都会急剧上升。就连那些本应对这些现象保持中立态度的用户,也一不小心被卷入造谣风暴,成为受害者。
如果要用这场小米汽车舆论风波,那就是:谁在砸别人饭碗?从消费者的角度,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不论小米安全与否,凭借网络舆论无法获得整车品质的真实全貌。而对于企业来说,与其在争吵中浪费力气,或许需要找到革新这个“黑水军”乱象的方式,才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重复发生。
打个比方,把造车比作一场比赛,真本事过招才能赢得掌声,而那些场外拉黑手的小动作用点心思做好产品,不好吗?
如果连车企之间都要靠黑公关互相斗法,那么消费者还有没有可能买到真正透明、安全的汽车?那些被水军误导甚至因此徘徊观望的潜在车主,要为这种害群之马买单吗?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