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路上看到一辆银行公司的电动物流车,深色车身,静悄悄的,声音不用说,断断续续地像个老人在喃喃自语。没想过这么一台车能带来多大的变化,但看着它稳稳地穿梭在小区和街道上,我心里突然冒出一句:未来的商用是不是会被电动车彻底取代?
这几天一直在琢磨。八部门的方案里提到,公共领域大规模推广70万辆以上的新能源车。从数据估算,不算太大,约2万车每个城市平均,但我估算,光公交车换电的能耗就能省掉十几%,不用每次都准备那么多燃油。是不是,很多人觉得,物流车、公交车啥的换了电,就能扭转城市空气质量?但我知道,背后还有直奔技术的挑战。
说到技术升级,我就想起某个修理工小李常说的一句话:这些车,芯片那块真是个麻烦活。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关于换电的技术指导意见,嗯,比单纯充电更像快餐店,想想,换电站的布局就像连锁快餐,得既快又稳。
碰到个朋友,他刚换了辆新车,我这车,充个电,至少得半小时,能不能快点?我在出门前还得算时间。这就让我想到:换电其实好像一根极细的吸管,插进去快多了——10分钟充满,用户体验得多好?但问题是:换电站的密度够不够?布局合理不合理?这都关乎地方政府的规划。
我心里突然觉得有点儿不靠谱,光靠换电的快速布局是不够的吧?我偏要挑剔一句:传统燃油车的油箱,只要几秒钟,盖一拧,油就进去了,基础设施成熟了几十年。现在换电站搞得像超市,铺得多密,想象在高速公路旁,一边急刹,一边啪的一下就换完,听起来挺便捷。可要搞得像样,得投多少钱?这几百个亿都跑哪去了?我觉得是个巨大的投入—产出评估。
其实有人问我:你觉得,这些新技术靠谱吗?我也看过一些技术研发推迟的新闻。芯片跟动力电池,技术难度都像相亲,谈不上兼容。你说,国家大出手,搞这些基础技术,说在哪个关键点突破?就像给菜刀装了个马达,惊不惊喜?实话讲,我对固态电池的猜测都还只是猜:是不是,未来的电池就像榨汁机,能把能量榨得更浓?也可能我想多了。
供应链那块儿也是个看不见的暗箱操作。我猜,镍、钴、锂,都得走进口渠道,像你去超市采购,哪些是新鲜货,哪些是水货,糖衣炮弹在内外盘的价格变动上演。之前那个车厂负责人说:芯片堆料好像在打游击。我还想:要不就是囤一堆库存,然后拉高价,这事儿看得出供应关系其实更像一场博弈。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里最让我纠结的,是:这些大动作背后,究竟谁在吃肉?政府喊出推广电动车,但实际落地到工厂、到车间,还是靠谁?车企的利润空间会不会被挤压?我有个朋友做销售,他说:客户问的最多的就是续航和充电点,高了,大家都慌。这就是个直观的信号:用户的心理还在摇摆。
话说回来,我原本以为,推行公共领域电动化是为了环境,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在品牌竞争。每个车企都想在这个转折点上抢占先机,就像早年手机品牌抢市场,只现在变成了技术争夺。
我喜欢观察周围,比如那半新款的小型车,价格就比几个神车便宜,试驾体验差别其实也挺明显,动力方面,两个车在起步时,那个百公里加速估算都在12秒到14秒之间(这段先按下不表),区别怎么说呢?平时跑个市区,感觉还算顺畅,但一躺油门,差别就出来。一款车的动力调校像给开快车的人设计,另一个偏娇嫩点,车的调性就不一样。
我一直在想:技术的改善是不是就像我们装修房子?刚开始设计,很漂亮,可里面每个细节都得反复调试,电池、芯片、软件这块儿,都是拼在一起的零件。研发团队就像工匠,细心到每个螺丝拧紧度,毕竟,关系到安全。
对了,有个疑问一直没想明白:未来会不会出现二维码之类的内容,让你在换电时只需扫一扫,自动绑定信贷、保险、还有那个动力补贴?这还挺科幻的,但其实操作起来,也没那么难,关键看背后数据的安全问题。
说到这,我又想到,新能源车目前状态不算太复杂的,除了技术,最关键的还是用户心理——他们愿意为了节能环保多花点钱,但愿意接受的线在哪?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也难不倒我,毕竟每天手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这个市场的细微变化。
我想知道,未来哪一项创新,会让我们觉得,车子可以变得更智能?也许,是那个还没出现的无人换电站,还是那遍布乡村的充电桩?或者,居然能把车子变成一个移动的充电宝,让手机、平板都能随时续航。这其实不难猜,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段先按下不表)只是我心里一直存着个疑问:到底谁能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这些社会试点,是真是假?我想,光靠技术和基础设施,未必能让人真正放心。
车子和人一样,都在不断变化。下一次逛车展,或许我还能看到高速公路上的换电超市在露出笑脸。而你,还会不会在某个普通的周末,发现自己的电动汽车,也开始讲故事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