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辆亏一辆"的时代要结束了?当蔚来二季度财报亮出10%综合毛利率时,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都为之一振。这不仅是蔚来首次突破双位数毛利率门槛,更是造车新势力集体迈入盈利深水区的标志性事件。理想早已实现盈利神话,小鹏正加速扭亏为盈,"毛利率转正"背后,藏着怎样的生存密码?
三强毛利率对决:从烧钱竞赛到造血比拼
翻开最新财报数据,理想的毛利率仍以21.8%领跑,蔚来10%的突破虽不及前者,但环比增长3.9个百分点的速度令人侧目。反观小鹏,二季度毛利率虽达7.3%,却环比下滑1.3个百分点。三组数字勾勒出鲜明对比:当理想坐享增程式技术红利,蔚来正通过垂直整合降本增效,小鹏则因产品换代阵痛暂时承压。
值得玩味的是,三家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战略差异。蔚来单季30.1亿的研发支出近乎理想的两倍,这种"技术换毛利"的打法正在见效——NT2.0平台车型占比提升至87%,规模化效应开始释放。正如李斌所言:"研发不是成本,是投资未来的利率。"
毛利率转正背后的三重突围术
供应链自主化成为胜负手。蔚来自研电池包成本下降13%,理想自建增程器工厂,小鹏布局800V高压平台,核心零部件自主掌控率每提升1%,毛利率就能相应拔高0.5-1个百分点。这解释了为何三家都不惜重金构建垂直供应链体系。
产品结构优化暗藏玄机。ET5 Touring贡献蔚来35%交付量,理想L7占据过半销量,小鹏G6成新晋爆款,三家不约而同聚焦25-35万元主流市场。这个价格带既能保证品牌调性,又可摊薄研发成本,形成"销量-毛利"正向循环。
用户运营创造边际利润。财报显示,蔚来其他销售毛利率达8.2%,包含了充电桩、电池租赁等服务收入。当硬件毛利率触顶时,软件订阅、能源服务等"第二曲线"正成为新的利润蓄水池。这种特斯拉验证过的模式,正在中国新势力身上复现。
生死线之上的持久战
毛利率转正只是马拉松的第一个补给站。观察三家企业三季度指引,蔚来预计交付量将冲击9万辆关口,这意味着其合肥工厂产能利用率需维持在120%以上。而现金储备272亿的数字背后,是仍需持续投入的换电网络、芯片研发和海外扩张。
或许正如某位行业观察家所言:"10%毛利率是生存资格证,15%才是发展通行证。"当价格战成为常态,新势力们既要保持技术领先性,又要控制成本红线,这场高难度平衡术的比拼才刚刚开始。下一个季度,我们或许将见证谁先触及15%的行业分水岭。
在这个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换轨期",毛利率不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更是企业战略执行力的温度计。从蔚来此次突破可以看到,中国新势力正在集体跨越"规模不经济"的陷阱。当行业进入下半场,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而持续造血能力将成为决定终局的关键筹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