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月赶工期、亏损23亿欧元倒逼,Jeep找东风猛士“借”三电技术能翻身?
广汽菲克那摊子还没凉透,Jeep又急着找新东家了。这次盯上的是东风猛士那套M TECH架构——直接搬现成的底盘平台、三电系统,Jeep只管挂个七孔格栅、调调悬挂。18个月就想憋出一台电动越野车,这速度放传统车企那儿,光画图纸都不够。能这么玩,无非是把猛士917的家底掏出来用:MORA滑板平台现成的、MEGA POWER动力拿来就装、连供应商都是一套班底。各干各的活儿,看着挺美,可这跟当年那些“换壳车”能有多大区别?
说实话,见过太多合资品牌的起起落落。十年前要是有人说Jeep得找中国车企“借技术”,估计会被当笑话。现在倒好,Stellantis上半年亏了23亿欧元,在华销量从22万台掉到5000台,不找条活路能行吗?
表面上看是“强强联合”——Jeep带来77年的越野调校经验,东风贡献电动化技术。实际上呢?或许更像是一场各取所需的生意。东风需要更大的量来摊薄猛士架构的成本,顺便收笔技术授权费;Jeep急着用本土化生产把成本降下来,据说能比进口版便宜两三成。
技术参数倒是挺唬人。135kWh大电池、650公里续航、三把差速锁、900mm涉水深度,数字比坦克、豹5这些竞品都好看。但开过电车越野的朋友都懂,标称续航打个六折是常态。真开去阿拉善或者川西,没个备用方案,半路趴窝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倒是说要搞“越野充电网络”,在川藏线这些地方布200个充电站、50台移动充电车,听着挺周到,能不能落地又是另一回事了。
最关键的问题其实不在技术层面。牧马人那股子野性,真能装进带“螃蟹步”、后轮线控转向的电底盘里?示界06那前车之鉴摆在那儿,技术拼凑容易,灵魂融合可就难了。Stellantis那边强调品牌传统,东风这边讲究快速迭代,两套做事风格能不能磨合好,光看PPT可看不出来。
市场上倒是留了点机会。2025年上半年,30万以上的电动越野车销量同比涨了240%,这块蛋糕确实在变大。坦克、豹5虽然卖得火,但Jeep那块金字招牌还是有些分量的。毕竟对某些人来说,开台有七孔格栅的电动越野,跟开台国产新势力,感觉还是不太一样。这种品牌溢价能撑多久不好说,但起码能给项目争取点喘息空间。
价格可能是最大的变数。如果真能把起售价压到50万以内,配上本土化的智能座舱和服务网络,或许还真有戏。问题是Stellantis那边肯不肯放下身段,接受比欧美市场低得多的利润率。要知道,他们现在的财务状况可不允许再赌输一把了。
更悬的是时间节点。2027年才上市,到那时候电动越野市场会是什么样?会不会又冒出几个黑马把蛋糕瓜分干净?18个月的开发周期,会不会在某些环节留下隐患?别的不说,光是中美欧三地的法规认证,就够喝一壶的。传统车企搞个全新平台怎么也得三五年,这回压缩到一年半,省下来的时间都是从哪儿抠出来的?
老司机的经验告诉我,越是看起来完美的计划,越容易在细节上翻车。双方各有各的算盘:东风想验证M TECH架构的全球适应性,顺便学学国际品牌怎么做豪华车;Jeep需要东风的供应链来降成本,还得借人家的智能化技术补短板。这种合作要是真心实意还好,万一各怀鬼胎,最后搞出个四不像,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有意思的是,这种“合资2.0”模式本身就挺微妙。不像以前外方掌控一切,这回股权结构更灵活,分工也是按各自的强项来。宝马和长城、奇瑞和捷豹路虎,最近都在玩类似的套路。说白了,就是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技术确实上来了,外资品牌不得不放下架子,找本土伙伴合作。这算不算风水轮流转?
不管怎样,这事儿值得继续观察。如果成了,算是给行业蹚出条新路;要是砸了,也不过是又多一个教科书式的失败案例。对咱们消费者来说,多个选择总不是坏事——前提是别又整出个既不正宗也不好用的半吊子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