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那天晚上我正刷着手机呢,眼皮都快打架了,突然就刷到了吴佩那条消息。
好家伙,一个深水炸弹,直接在车圈这锅看似平静的汤里炸开了花。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不是“卧槽,惊天大瓜”,而是长舒一口气,心想:“可算有人把这事儿给捅出来了。”
这感觉就像啥呢?
就像一桌人打牌,大伙儿都知道有人出老千,但谁也不说破,还互相恭维“哎呀王总这手气”,结果突然有个人站起来把桌子给掀了。
吴佩就干了这么个事儿。
他说,那些在新车发布会上听着就让人热血沸的“小订一小时破万”的喜报,压根就不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而是车企的市场部跟广告公司,在某个高级写字楼的会议室里,对着KPI提前排练好的剧本。
这事儿最逗的就是,它居然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大家都在演,演自己是天选之子,演自家产品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引得万人空巷。
可帘子一拉开,后台全是托儿。
干嘛非得这么卷?
没办法,不卷就得出局。
你看看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那都不能叫红海了,那是血海。
前有华为加持的问界M9,一台能卖到五十万的车,愣是卖出了白菜的气势。
后有雷军带着小米SU7跨界入场,发布会开得跟演唱会似的,订单多到服务器都得喊救命。
这帮“别人家的孩子”天天考第一,你让那些中等生咋办?
老板天天在办公室里唉声叹气,底下的人能不急吗?
技术上超车暂时没戏,那就只能在数据上搞点“弯道超车”了。
这套路,跟运动员嗑药没什么两样。
我跑不过你,但我吃了药,成绩单好看了啊。
车企搞这个订单造假,就是给自己的市场表现打了一针“数据兴奋剂”。
药效一上来,PPT上全是飘红的曲线,发布会现场全是雷鸣的掌声,投资人看了心花怒放,消费者看了也容易上头。
毕竟,谁不爱买“爆款”呢?
可药总有劲儿过去的时候。
兴奋剂的代价是毁掉运动员的身体,而数据造假的代价,就是把一个品牌的信誉,扔在地上反复摩擦。
最要命的是,体育圈好歹还有个反兴奋剂中心盯着,你敢嗑药我就敢查你,查出来就给你禁赛,让你凉得透透的。
可车圈呢?
谁是裁判?
数据解释权全归车企自己,他说破万就破万,你连个说理的地方都找不着。
你以为这就到头了?
这还只是开胃小菜。
伪造订单,说难听点,就是吹牛不上税。
有些玩法,那简直是把消费者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比如那个“零公里二手车”,你敢信?
有些4S店为了刷销量,把库存车自己买下来,上个牌,摇身一变成了“已售”,业绩报表立马就漂亮了。
然后转头就把这“新车”卖给你,还给你点优惠,让你觉得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你乐呵呵地开回家,却不知道自己成了人家冲KPI的最后一个环节。
这么一比,前阵子日本那几个汽车巨头的骚操作,才叫真正的“宗师级”表演。
丰田、马自达那帮老牌选手,在安全测试里动手脚,那可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造假。
送去考试的车是武装到牙齿的特种兵,卖给你的却是连护具都没戴全的民兵。
马自达那个用倒计时器控制安全气囊的操作,我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后背发凉。
这已经不是商业欺诈了,这是在草菅人命。
事发之后呢?
一帮高管西装革履地站成一排,给你鞠一个90度的标准躬,嘴里说着“给大家添麻烦了”。
那姿势,那角度,专业得跟练过似的。
可我咋就感觉不到一丝诚意呢?
这鞠躬,更像是一场危机公关的标准化流程,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忏悔。
说到底,不管是订单灌水,还是安全测试造假,根子上都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傲慢。
在他们眼里,消费者可能就是一串会走路的数据。
他们赌我们记性不好,赌我们会被铺天盖地的营销冲昏头脑。
那咱普通人咋办?
就只能当待宰的羔羊?
也不是。
记住一个词:“上险量”。
甭管他发布会开得多热闹,订单战报写得多辉煌,最后都得拿上险量出来遛遛。
这玩意儿是跟保险公司挂钩的,是真金白银卖出去一台就得上一份,几乎没法造假。
它就像汽车界的“卸妆水”,能一下子把各路“神车”的真实面目给照出来。
所以啊,以后再有哪个品牌跟你吹他们家新车订单又破了记录,你不妨淡淡地问一句:“哥们儿,上险量多少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