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交最近搞了个智慧共享停车场——别说,真挺有点意思。其实我每次在城里乱转,最烦的还是停个车搞得像大搜捕似的,规划差不多都瞎搞。这次他们居然用了个错时共享,都不晓得算不算创新,但感觉挺像脚踩着点的。
我记得一朋友开车来我家,临走时挂在车上的那张免费停车券,其实也挺尴尬的——停车位置有限,偶尔要拼手速抢个位置。成都这次一开始就不走寻常路,把公交场站多点开胡,把天空的停车场搬到地面上——这是怎么想的?我猜,大概是因为他们发现公交车早高峰、晚高峰空余时间挺多,就想着顺带利用一下。
他们这方案里,有个白停小车,夜停大车——我琢磨着,估摸着白天还剩点时间,公交车休息,而晚上能给大货车、长租车腾点空间。毕竟,货车、物流车那点空档,咱不得善用。对比一下,一般的停车场,要嘛限时,要嘛涨价,优惠少,效率低。这里则试图用时间段透视,说白了就是用时的逻辑——你白天用完、晚上大车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个细节——在金牛区和青羊区,新增的醒目导向系统挺多,不知道是不是用了某种新屏幕技术?说起这个,我还真没细想过,公交场站用的电子屏是不是跟商场的数字显示差不多?反正我每次开车过去,总觉得那种绿色荧光字挺醒目,也就像那种高速路指示牌,不过是停车场空余那个细节做得更细心点。
这其实让我觉得,像这种空间利用效率其实很像家里腾空间——你房间里一堆杂物,有时候只要安排合理,抽屉装一装,空间马上就扩大了。这里巧妙之处,倒是把众多碎片—公交空窗、场站车位、城市车流—用时间拼合起来,变成一块共享的拼图。
你问我,谁会主动用这个?其实我觉得,普通市民接受度还可以。毕竟,大家都争个快,停车难总让人抓狂。这方案一方面符合分时段使用惯,上午写字楼那点需求,到了晚上就变得没人要。但我想,真正让人心动,还得看便捷程度——比如:微信扫一扫就能知道停车空余,支付方便,否则谁愿意抽时间想把车停哪里,怎么找车位。
我还在想,供应链那点活儿——你说,要搞这么一个智能系统,估计也得投入不少。其实优点也很明显:用心做的场站,比如照明、监控、导向,像个贴心的管家,车子停稳就像落户到家一样。但从企业角度看,也得考虑系统维护成本、误识别问题——我觉得自动识别车牌的技术其实就像每天叫醒你的手机,反应快,但偶尔还是会误闹。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咱们城市的停车资源一直没有后来者能扛得住?一方面是地方权衡,一方面是投入成本,都挺高。像我有个简单的猜测:或许共享和错时这个概念,最早其实就是用闲置的临时空间,但伴随而来的,是碎片化管理。现在系统会提醒我:车位已满,请等待,我心里就有点你还是得让我自己瞎转一下,这是不是反映了技术还不够成熟?
我问自己:难道不觉得繁琐?其实我觉得,有时候麻烦点才能换来点省心。一份报告说,成都每年交通拥堵的损失,估算在几百亿,这个停车难问题,几乎都跟堵车有关。假如,我不用猜,自己每次去写字楼,停车时间至少多花了15分钟。那换算成本,按照平均油耗0.8元/公里,百公里耗走8元,算个时间价值,成本还是挺高的。
这还得提另一点,很多人对智能停车场的接受本身是个问题,他们不喜欢陌生的操作界面。就像我邻居老太太,听说要用那个我们app预订车位,我猜都快崩溃了,直接问我:你知道怎么点那个二维码的?这其实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技术聪明不一定等于好用。尤其是惯了传统停车的,像点个耙子那么麻烦,还得学个新操作。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这个错时共享其实还挺像单车共享的逻辑——用不完的资源,用时再借,轮到你心里安心。但我又在想,会不会有人只为了省点钱,硬是在深夜里把车塞到那个共享场里,再白天占一占?你说,有吗?可能有吧。
总归,系统堆得这么复杂,安全也要跟上——比如监控、救援,实际上就是让这个城变得更像安全网。但我觉得,安全感有时候也来自值班的人——刚才看那个管理员巡检,老是盯着屏幕,我觉得那种有人看着才会让人觉得放心。
说到这,我其实还在问自己,会不会无人操作反倒更靠谱?搞不好,无人车、无人场站,反而会变成常态。但我又担心,因为毕竟机器出错,总比人出错容易吧?这也是让人期待又怕受伤的节奏。
这终究还是个试验田,一旦推广大了,还得怎么看维护、调度、用户体验。你觉得,未来还能出现一个比现有更便捷更安全的停车方案吗?还是像我之前预料的,还是得靠人的惯转变来推动?而我最在意的,还是:那个车位信息的实时准确度,能不能像我家早上洗手那样,确保有水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