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代吉利帝豪亮相,尺寸加大配1.5T动力,看得出设计优化和配置提升,迎接新市场挑战
你知道吗?今年车展那天,我站在吉利展台前,看到最多的反应就是哇哦。不是夸张,话说这代帝豪一出来,感觉像是要冲破以往那种家用车的范畴,直接在颜值上给人一个高端范儿。有人还在跟我讨论:这下真的换代了,感觉比老款成熟多了。的确,车颜值一出,感觉不只是适合别人家,也挺像自己家吃得开的那种。
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尾部有细节上的变化?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尾灯连成一体的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用一句家常话说,就是亮瞎了我的双眼。以前帝豪尾灯是分开两块的,现在这次那条黑色装饰条把两边灯连接在一起,中间还挂了个GEELY的金属LOGO,看着要比以前整齐不少,也时髦了许多。排气口装饰成了仿双边出气的样子,虽然不是实排气,但那技术感和气场,瞬间飙升一个档次。还有个细节,看到后雾灯被放在了中间的保险杠上,不过没敢说它实用性多强——反正比之前那设计美观多了。对了,那个290T的标识一打眼就让人知道——这是1.5T的型号,扭矩好像是290牛·米。想象一下,只有一台小排量涡轮发动机,承载了这么多扭力,那动力表现也不是盖的。
说到尺寸,我忍不住多看了几眼。现场那些真人秀展示的车,长4815毫米、宽1885毫米、高1480毫米,轴距2755毫米。整体感觉比上一代宽厚不少,尤其是车身变得更修长,站在现场,第一反应就是——这车比例更协调了。实际上,从视觉效果看,车身更像是盯着更高端车型看了。你是不是也觉得,轮圈变成了18英寸的,但现场展示的车型还用着17英寸?说这事,因为工作人员告诉我,18英寸的轮圈虽然没有正式上市,但应该很快会引入。
前脸的变化也挺明显,咱们换个角度说吧,那个大面积的竖条幅镀铬格栅,感觉很有霸气,加上两侧的LED灯带,整体气场真是不一样。相比老款,那块大面积的车脸变得更夸张,像是向上的一只兔耳朵。值得一提的是,车标下藏了一颗小摄像头,感觉很可能是为了辅助驾驶,比如全景影像或者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内部变化更大。仪表盘用上了全液晶屏,比老款要大不少,就像是把中控和仪表统一成了一个大屏幕。中控悬浮式设计,基础控件不堆满触控,少一些盲操作盲点,操作体验也说得过去了。风口换成了回字形,边缘还加了点镀铬装饰,细节很用心。方向盘是平底四辐,包裹皮质,握着挺舒服的,虽然我不是赛车手,也没有那种犀利的感觉。
我还注意到中控区域有一些细节比之前高了不少档次,比如那个电子挡杆,水晶质感,感觉像是某个高级品牌的特制品。还有无线充电板和两个杯托,下方空间可以塞不少啤酒或零食。座椅方面,做了打孔真皮包裹,增加了些豪华感。虽然展车还是手动调节,但我估算,未来会不会变成电动调节?这个市场的趋势是这样,尤其是旗舰配置逐步向大规模普及。
提到动力,基本就两个玩法:一是1.5升自吸,88千瓦嘛,配CVT变速箱,平顺经济;二是1.5T涡轮,输出133千瓦,扭矩290牛·米,这个扭力一出来,推背感还是蛮足的。官方标示百公里加速大概7.9秒,算是比较狠的数据了。你问我,这两款车实操差别明显么?其实这个还得看用车场景,日常家用开起来,1.5升足够,但偶尔拉点货或者载家人,1.5T的那台更懂我。
我还专门从懂车帝调了个榜单,8月份帝豪卖了6718辆。这个销量其实还算可观,但你觉得,尺寸变大后,会不会带来油耗或操控上的问题?差不多的尺寸,我估算11-12升的油耗很正常。这个算是我胡扯一下,但从我个人经验看,变大也意味着成本上升,百公里的油钱就会略贵那么一点。
你知道吗,看到这个车的外观后,我忍不住跟旁边的朋友说:哎,这车换了个大脸,厉害了,这颜值和配置放在这个价位,真难得。朋友笑着说:换标还能认出是帝豪吗?沃沃气息都出来了……我心想,你说得对,如果只看外观,我敢打赌,换个标,几乎没人能认出来它是帝豪。
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设计,背后是个什么趋势?是不是吉利在刻意向更高端客户试探?又或许,真的是在走把品牌颜值拉上去的套路。至少现场看下来,我觉得这车已经不太像之前那个家用轿车了。你猜,什么时候能正式上市?我还打算蹲点去试驾再说。
(这段先按下不表)真心想问,你觉得,像这样外观大变,尺寸加大的策略,是不是也会给其他品牌带来压力?毕竟,竞争太激烈,谁的颜值能持续上升,谁就能在市场笑到最后?或者说,我这种喜欢碰碰新鲜玩意的心态,会不会让我多看了几眼?
——有人说,换个镜头,帝豪现在的样子,完全可以挂个豪华车标了;而我也在想,下一回合,吉利会不会把价格也往上提一点?这就像是我们打游戏,要不断升级装备,否则怎么打高端战?这个升级,背后是不是也有一些成本和风险的考量?要是消费者接受了更久那种大脸趋势,后面还能不能再受得了?
讲真,这次车展让我印象挺深的。你们说,未来的帝豪,会迎来什么样的变化呢?不妨留言告诉我,或者你们觉得这次设计是否值去关注?反正我打算多留意一下,毕竟车变美,我也可以再看多一眼。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