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拼了!名爵MG4降价到6.58万,续航437km!这是硬刚BYD?

8月刚过,车圈又炸了!6.58万的纯电车把吉利比亚迪"架起来打"?

2025年8月底,一条"名爵MG4降价到6.58万"的消息在车友群里炸开了锅。

要知道,这可是台续航437km的纯电两厢车,去年同配置还得8万多呢!

这边吉利几何E急着推限时优惠,那边比亚迪海鸥悄悄调整了配置表——一场"6万级纯电大战",就这么被名爵MG4硬刚起来了。

最近三个月,新能源市场卷得离谱,但能把"价格屠刀"砍到6万级还保持配置不缩水的,名爵还是头一个。

这事儿真只是单纯降价?

还是上汽憋了大招要改写市场格局?

咱今天就掰开了聊。

上汽拼了!名爵MG4降价到6.58万,续航437km!这是硬刚BYD?-有驾

6.58万的MG4凭啥敢卖?

核心技术藏着什么"不亏本"底牌?

8月29日这天,成都车展的名爵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官方宣布MG4上市时,大屏幕上亮出的价格让现场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官方指导价6.88万,限时补贴价6.58万。

要知道,这可是含增换购优惠才能拿到的价,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还是比去年入门款便宜了近2万块。

评论区瞬间炸了锅。有人开喷:"这价格能赚钱?骗鬼呢!"也有人质疑:"肯定减配了吧,电池估计是杂牌货。"

更有老司机摆出一副看破不说破的姿态:"呵呵,等着看吧,后期维修费肯定宰你没商量。"

但翻开配置单,你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437km的CLTC续航,磷酸铁锂电池,10.25英寸中控屏,倒车影像,无钥匙进入启动……这些该有的"基础操作"一个没少。

车身尺寸摆在那儿:长4395mm,轴距2750mm,这可是实打实的紧凑型车标准,比那些打着"代步神器"旗号的A00级小车大了不止一圈。

那上汽凭什么敢这么玩?

答案藏在他们憋了好几年的"星云纯电平台"里。这个平台从2020年就开始立项,2022年才正式落地。

最牛的地方在哪儿?

模块化可扩展。说人话就是,一套底盘架构,能同时造轿车、SUV、跑车,电池从44度电到150度电都能装,电机从150千瓦到600千瓦随便选。

这就好比搭积木,零件通用了,模具费、开发费、测试费全省了。

上汽这两年跟瑞浦兰钧签了长期供货协议,电池成本压得死死的。虽然没用上宁德时代的"金字招牌",但瑞浦兰钧也不是什么小作坊——人家给极氪、smart都供货,技术实力摆在那儿。

再加上星云平台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把电池包当车身结构件用,既省了空间又提高了刚性,一举两得。

所以这个6.58万,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上汽用技术积累和平台化优势"省"出来的竞争力。说白了,人家就是要用规模效应和供应链话语权,把成本打下来,然后用价格把对手逼到墙角。

这招够狠,也够实在。

上汽拼了!名爵MG4降价到6.58万,续航437km!这是硬刚BYD?-有驾

名爵MG4的"便宜"是偷工减料?

背后技术到底多能打?

网上骂声最多的,就是质疑MG4"便宜没好货"。

有人断言:"6万多的纯电车,电池肯定是廉价货,开两年就得趴窝。"还有人翻出以前的案例:"某某品牌当年也玩低价,结果车主投诉电池衰减快,维权都维权不过来。"

但仔细扒一扒MG4的技术底子,你会发现这车还真不是靠减配省钱的。先说电池,虽然用的是瑞浦兰钧的磷酸铁锂,但这家供应商在行业里可不是无名之辈。

2024年装机量排全国第七,给重卡、乘用车都供货,技术路线跟宁德时代、比亚迪是一个级别的。MG4装的42.8度电池包,CLTC续航能跑437公里,30%充到80%只要20分钟,这充电速度放在6万级车里算是优等生了。

再看电机,120千瓦的永磁同步电机,峰值扭矩250牛米,0到50公里加速只要3秒。

这是什么概念?

你在城市红绿灯起步,基本上是"嗖"一下就窜出去了,旁边的燃油车只能吃尾气。

这套动力系统不是临时拼凑的,而是基于星云平台开发的"绿芯"电驱系统,电机、电控、减速器三合一集成,效率高、故障率低。

底盘也藏着心机。前麦弗逊独立悬架不稀奇,但后面用的扭力梁可不是普通货色。

这根扭力梁中间细两头粗,类似马自达的变截面蝶形设计,既保证了左右车轮的独立性,又能充当横向稳定杆,过弯时侧向支撑相当不错。再加上CTB技术带来的31000牛米每度的车身扭转刚度,开起来整台车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不像有些廉价车,过减速带车身嘎吱嘎吱响。

拿竞品对比就更明显了。吉利几何E卖6.98万起,但入门款续航只有301公里,轴距也只有2485mm;比亚迪海鸥同样6.98万起步,入门版续航305公里,虽然有刀片电池加持,但空间明显小一圈。

MG4用437公里续航、2750mm轴距、紧凑型车的定位,硬生生在6万级市场开辟了一个"大空间长续航"的新赛道。

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把钱花在了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续航要够用,空间要够大,开起来不能太肉。至于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低配版本该省就省,想要的话加钱上高配,这逻辑没毛病。

上汽拼了!名爵MG4降价到6.58万,续航437km!这是硬刚BYD?-有驾

上汽为啥"拼了"?

硬刚吉利比亚迪是无奈还是野心?

名爵这波操作,其实憋了好久。翻翻上汽这两年的财报就知道,新能源板块一直是他们的心病。

2024年全年,上汽新能源车销量112万台,听起来不少,但跟比亚迪302万台、吉利48万台(仅纯电)一比,就显得有点尴尬了。

上汽的新能源销量里,出口占了大头,国内市场份额一直上不去。

为啥?

因为之前名爵的纯电车主要卖海外。MG4早在2022年就在欧洲上市了,拿过欧洲年度车大奖,累计卖了快20万台。

但国内呢?

一直没引进,眼睁睁看着6到10万这块肥肉被吉利、比亚迪分了。等到2025年8月才姗姗来迟,说没点战略调整在里面,打死都不信。

深层的逻辑在于,10万以下纯电车市场正在成为新的"销量基本盘"。虽然具体数据没有权威统计,但从终端销量能看出端倪——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海鸥累计卖了16.8万台,五菱宏光MINIEV卖了近40万台,吉利星愿月销稳定在4万台以上。

这些6到10万的小车,成了车企走量的主力军。

上汽也急了。他们现在的多品牌战略是"智己打高端、飞凡守中端、名爵抢基盘"。

智己LS6、L6主攻30万以上市场,飞凡F7、R7占据20万级,那名爵就得守住10万以下。用MG4低价冲量,不仅能抢市场份额,还能让临港工厂满负荷运转,摊薄整个星云平台的研发成本。

这就好比开饭馆,高端菜利润高但客流少,中端菜走量但竞争激烈,那就得有几道"引流菜"——价格打到底,吸引顾客进门。顾客来了,看到墙上贴的高价菜单,说不定就顺手点了。

MG4就是这道"引流菜",让用户先认识名爵,以后换车可能就会考虑飞凡、智己。

所以这波操作,表面是硬刚吉利比亚迪,实际是上汽在新能源"下半场"的战略转身——从以前的"出口为主、国内为辅",转向"国内市场必须守住基本盘"。

6.58万的MG4,就是上汽打响国内反击战的第一枪。

上汽拼了!名爵MG4降价到6.58万,续航437km!这是硬刚BYD?-有驾

网友追问:6.58万的MG4能买吗?

是福利还是套路?

这两天后台留言都快爆了,问得最多的就是:"这车到底能不能买?"有人担心质量问题,有人怀疑是清库存,还有人纠结要不要再等等。

咱挑几个高频问题,掰开了说说。

第一个问题:"6万多的车,质量靠谱吗?"

这担心不是没道理。毕竟国内车市有过教训,某些品牌靠低价抢市场,结果车主投诉电池衰减、异响、漏水的一大堆。

但MG4的情况有点不一样。上汽的品控在自主品牌里算是头部水平,名爵MG4跟MG5、MG7共用生产线,质检标准是一套的。

再说电池质保,虽然具体年限得问4S店,但瑞浦兰钧的电芯质保一般都是8年或15万公里起步,这兜底能力还是有的。

第二个问题:"现在买会不会是清库存?"

这个更好判断。看看上汽的产能规划就知道了——MG4上市后,24小时订单破万,24天预售订单4.5万台,上汽已经全速调整产销计划,甚至加班加点扩产能。

如果是清库存,厂家巴不得赶紧清完拉倒,哪会反向增加产线?

而且官方明确说了,6.58万是"限时补贴价",不是改款清仓,这定位就摆在这儿。

第三个问题:"跟海鸥、几何E比,到底选哪个?"

这就得看你的需求了。如果你天天市区代步,一周充一次电就够,那海鸥的305公里续航也够用,而且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口碑摆在那儿。

要是你偶尔跑跑高速、周末出去玩,MG4的437公里续航就更实用,轴距2750mm坐着也更宽敞。几何E夹在中间,301公里和401公里两个版本,价格跟MG4差不多,但空间和续航都没优势,性价比就差点意思了。

还有人问:"低配版本连L2辅助驾驶都没有,是不是太寒酸了?"

这话没错,MG4的437公里版本确实只有定速巡航,想要高速NOA得上530公里的高配版,价格就得9万多了。

但反过来想,6万多的车,你还指望它给你配全套智驾?

厂家的逻辑很清楚:低配版就是给你基础代步用的,城市里开,定速巡航够了;真想要高级辅助驾驶,那就加钱。这不叫减配,叫"按需分配"。

说到底,MG4这车适合什么人?

预算不多、需要大空间、续航要扎实、对品牌没执念的用户。如果你非要比亚迪的三电系统,或者就认准吉利的品牌力,那该买啥买啥。

但要是你就想花最少的钱,买一台"能跑、够大、不丢人"的纯电车,MG4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结语:6.58万的MG4,可能改写10万级纯电市场的"游戏规则"

名爵这波"硬刚",表面是降价,实际是给10万级纯电车市场立了个新标杆。

以前大家都觉得,6万块只能买A00级小车,要么续航短,要么空间小,要么配置寒酸。但MG4用437公里续航、2750mm轴距、紧凑型车定位,硬生生证明了一件事:靠平台化和技术积累,也能在低价位做出"有里有面"的产品。

这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以后6万级买车,选择更多了。你可以比续航、比空间、比技术,而不是只能在"便宜"和"能开"之间二选一。

对吉利、比亚迪来说,压力也来了。

接下来怎么办?

是跟进降价,把几何E、海鸥的价格再往下打?

还是拿出差异化技术,比如更好的电池、更高级的智驾,守住品牌溢价?

这局棋,才刚开始下。

值得玩味的是,上汽这步棋走出来,整个行业的成本底线可能都会被重新定义。如果星云平台真能把纯电车成本压到这么低,那其他车企的平台化进度就得加快了。

不然人家6万多能做437公里续航,你8万还只能给305公里,消费者又不傻,用脚投票的结果可想而知。

车圈这池水,被名爵搅得越来越浑了。但对咱们普通用户来说,这不是坏事。

竞争越激烈,选择越多,价格越香。说不定过两年,6万块就能买到500公里续航的紧凑型车了呢?

到那时候,纯电车真正的"全民时代",可能才算正式到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