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节假日,高速公路都会准时上演两场盛大赛事。
一场是传统项目,堵车行为艺术大赏,大家在应急车道旁边吃着泡面,看别人刮刮乐中五块钱,突出一个随遇而安。
另一场是新兴项目,电动车主充电桩大逃杀,突出一个血脉偾张。
前者是物理上的位移受阻,后者是精神上的濒临崩溃。
社交媒体上,那些排队三四个小时、望着前面四五十个号陷入沉思的视频,已经成了油车车主们的赛博下酒菜。
看着视频里那些为了一个充电口子差点上演全武行的兄弟,评论区总会飘过一句灵魂拷问:“给我一个买电车的理由?”
问得好,但问错了。
这问题就好像在问,“给我一个在珠峰脚下穿裤衩的理由?”
答案很简单,没人让你在珠峰脚下穿裤衩,是你自己把适合在三亚沙滩穿的裤衩,带到了珠峰。
节假日高速上的电动爹,不是车的问题,也不是桩的问题,而是我们对“基建”和“商业”这两个词,产生了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很多人买电车,是被那个美好的通勤故事打动的。
在家充电,一度电几毛钱,一公里几分钱,香不香?安静,平顺,提速快,智能化拉满,爽不爽?
这些都是真的。在95%的城市通勤场景里,电车体验就是降维打击,把油车按在地上摩擦。
你买的不是一辆车,你买的是一个“城市通勤最优解”的解决方案。
问题出在哪?出在你试图用这个方案,去解决那5%的“长途奔袭”问题。
这就好比你办了张健身房年卡,95%的时间都在舒适的跑步机上挥洒汗水,突然有一天,你想用这张卡去参加铁人三项。
健身房老板只会礼貌地告诉你,我们这的淋浴头,不支持户外冲浪模式。
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就是那个户外淋浴头。它存在,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商业上的拧巴和妥协。
为什么桩那么少?排队那么久?
车多桩少。基建跟不上。这些都是正确的废话。
关键是,为什么跟不上?
因为在高速公路上铺充电桩,压根就不是一门性感的生意。
这玩意儿就像在撒哈拉沙漠里开一家只在圣诞节营业的冷饮店,听着需求很刚性,但算算账全是眼泪。
首先,建设成本高得离谱。大功率充电桩、电力增容、管线铺设、后期维护,每一项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服务区那寸土寸金的地方,多给你划拉一块地建充电站,得多少钱?
其次,使用率极度潮汐。一年365天,可能有340天,这些昂贵的桩都在那里晒太阳,连个鬼影都没有。只有在五一、十一这种全民迁徙的日子里,它们才会被瞬间挤爆,从门可罗雀变成人间炼狱。
这种生意模型叫什么?叫瞎积薄发。纯靠一年里那几天的脉冲式需求来回本,你觉得投资人是疯了还是傻了?
资本最诚实了,不赚钱的买卖,喊再多口号都没用。
所以你看到的现状是,桩的数量永远在“理论够用”和“实际崩溃”之间反复横跳。运营商们精打细算,建多了是亏损,建少了是被骂,那索性就建一个能勉强应付平日、节假日铁定躺平的数量。
这背后,是一场关于利益的精妙博弈。
车企,扮演的是造梦师。他们把车卖给你,告诉你未来有多美好,至于配套?那是社会的事,是国家电网的事,是高速公路集团的事。反正车卖出去了,KPI完成了,剩下的麻烦,让用户自己去消化。这种快种快收的模式,在所有新兴行业里都屡见不鲜。
充电桩运营商,是梦境的维护工,但得自负盈亏。他们看着地图上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再看看自己账户里的钱,只能在最赚钱的城市核心区猛铺,至于高速这种硬骨头,能拖就拖,能少建就少建。他们的逻辑很简单,谁用电,我给谁服务。高速上那些一年只跑几次长途的用户,显然不是核心客户。
而我们,广大的车主用户,就是这场美梦的买单人。我们享受了城市通勤的红利,就必须承担长途出行的风险。这本质上是一场交易,你用那5%极端场景下的不便,换来了95%日常场景下的便利和低成本。
成年人的世界,哪有全都要,不过是算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然后捏着鼻子认了其他的代价。
所以,那个“油电之争”从一开始就是个伪命题。
这根本不是两种车的对决,而是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成本模型的对决。
拿油车和电车比长途补能,就像拿打野和辅助比人头数,纯属耍流氓。人家定位就不一样。油车成熟的加油网络,是上百年来无数资本和时间堆出来的,是一个已经完成的工业奇迹。而电车的补能网络,特别是高速网络,还处在一个非常初级的、一边建设一边吵架的阶段。
把电车开上国庆高速,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艺术,是在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测试这个新生事物最脆弱的一环。
那么,这个问题有解吗?
短期内,很难。
增加桩?谁来出钱?这个钱谁来赚?商业逻辑不跑通,一切都是空谈。
换电?听起来很美,但标准不统一,各家车企都想搞自己的护城河,结果就是谁也推不动。
所以你看,每次节假日过后,新闻上吵得再凶,下次节假日,剧本还是一模一样。
堵在路上的人换了一批,但故事的核心永远不变。
说到底,选择电车还是油车,从来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资源和个人需求的匹配问题。
你得先扒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问问自己最核心的需求是什么。
如果一年360天都在城里转悠,偶尔几次长途可以坐高铁,那电车闭眼入,用起来比什么都香。
如果三天两头就要跑几百上千公里,或者压根就没有固定车位安充电桩,那还是老老实实开油车,至少它能保证你随时能“走”,而不是在服务区里思考人生。
选择一个产品,就是选择它背后的一整套基础设施和商业逻辑。
财报就像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电车的体检报告,在“续航”和“智能化”这两项上P得光彩照人,但在“补能效率”这一栏,高速服务区那个巨大的阴影,暂时还藏不住。
所以,别再问“给我一个买电车的理由”了。
不如问问自己,“我愿意为这95%的爽,忍受那5%的痛吗?”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不会在服务区里,因为一个充电桩跟别人吵起来了。
毕竟,路是自己选的,爹也是自己愿意当的。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