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是战略性生存

最近,有一个数据挺扎眼的。2022年,某些新势力车企的单车毛利居然是负数。负多少呢?有的接近-10万。也就是说,卖一辆车亏十万。这还不算夸张,整个新势力阵营里,账上“亏得飞起”的不少。理想亏了20多亿,小鹏亏了90亿,蔚来也不例外,全年亏损高达144.37亿。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这也太不正常了吧?车不是都涨价了吗?销量不是也挺高吗?怎么还越卖越亏呢?

别急,先拆开来看。这些“吓人”的数据背后,其实不是单纯的“赔钱赚吆喝”。它们看起来很惨,但并不代表“活不下去了”,甚至某种程度上还挺有逻辑。我们一点点捋清楚。

先看收入。以蔚来为例,2022年的营收是492亿,同比增了36.3%。听起来不错,对吧?销量也有12.2万辆,比上一年多卖了34%。但问题是,这营收增长根本赶不上亏损的速度。144亿的亏损比上一年直接翻了一倍还多。要是单看账面,确实让人捏一把汗:卖得越多,亏得越狠,这怎么能行?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主要还是成本。单车毛利负数的背后,是高昂的制造成本和巨大的研发投入。造车这玩意儿,早就不是简单的“堆钢板、焊车架”了。像蔚来、理想、小鹏这些新势力,几乎都在拼命砸钱搞研发: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座舱芯片,甚至是整车架构的底层逻辑。投入大得吓人。2022年,蔚来的研发费用是108亿,同比增了136%。小鹏也不甘示弱,研发上花了65亿,增速超过了26%。这些钱,短期内是看不到直接回报的,但对一个车企的未来竞争力来说,却是必须的。

再看交付。很多人觉得,车企应该“先把车卖了再说”,可新势力的打法是反过来的:先砸钱铺市场,想尽办法把品牌立住。比如蔚来,搞了一个特别烧钱的“服务体系”:换电站、超充站、车主会所NIO House,各种花样。换电站听起来很拉风,但背后的成本高得惊人——仅2022年就扩建了441座,直接把运营费用推上了天。还有小鹏,自建了近千座超充站,运营成本同样压得利润喘不过气。

有人会说,那就别搞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像传统车企一样老老实实卖车、修车不行吗?问题是,传统车企有几十年的积累,可以靠老客户和渠道吃饭,新势力没有这个本钱。它们必须想办法迅速圈住用户,靠“差异化”突出重围。所以看着像“乱花钱”,但其实是为了抢占市场先机。

这里得说句公道话,新势力的路子并不是完全没人走过的“野路子”。特斯拉也经历过类似的阶段。早期的特斯拉,毛利率一度低到让人怀疑人生,可它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把成本摁了下去。到了2022年,特斯拉的毛利率已经能稳稳站住20%以上。这就是为什么马斯克敢在全球范围内降价,别人却不敢的原因:它有底气。

新势力车企亏损背后是战略性生存-有驾

那回头看新势力,它们的亏损是不是“结构性吓人”?某种程度上是。但这个结构,并不是不可逆的。比如研发投入,短期内是“烧钱”,但一旦技术成果落地,未来几年就开始反哺利润了。再比如服务体系,换电站、超充站这些东西早期是成本,但后期可能成为企业的护城河。特斯拉全球布局的超级充电桩,就是它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之一。

那传统车企是不是就没有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传统车企的问题更多在转型成本上。比如大众、丰田这些巨头,电动化转型的研发投入甚至比新势力还高,动辄几百亿欧元的预算比比皆是。但它们的基础盘太大,盈利压力反而更小,不会像新势力这样“亏得明明白白”。所以,看上去它们“活得更好”,但实际上,转型路上风险同样不小。

说到底,新势力的亏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战略性亏损”,比如研发、服务体系这些;另一种是“被动性亏损”,比如供应链涨价、原材料成本飙升导致的压力。前一种是可控的,后者则是市场环境导致的。

所以我们可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新势力车企越卖越亏,这事儿危险吗?看起来是危险,但其实也没那么夸张。亏不等于死,亏得有章法反而是活的方式。关键还是要看它们接下来能不能把这些“战略性投资”转化为长期竞争力,以及市场到底给不给它们时间。

总的来说,新势力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亏损只是表象,背后是整个行业在转型路上的阵痛。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它们能不能在这一波竞争里活下来——活下来,才有讲故事的资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