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开年,随着各大车企年报陆续披露,高管薪酬数据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焦点。理想汽车董事长李想以 6.39 亿元年薪登顶新势力薪酬榜,比亚迪王传福 765.5 万元领跑传统车企,新势力与传统车企高管收入的巨大差异,折射出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浪潮下的价值重构。
理想汽车 2024 年年报显示,李想年薪由 266.5 万元基本工资与 6.36 亿元期权激励组成,后者占比高达 99.5%。这一数字源于 2024 年理想提前完成 50 万辆交付目标,触发 “里程碑式激励” 条款。对比 2023 年,李想薪酬仅为 152.3 万元,一年暴涨 420 倍,堪称 “车企造富教科书”。
行业对比: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 2024 年薪酬 167.6 万元,零跑汽车朱江明 811.9 万元,均远低于李想,凸显理想 “重激励、强绑定” 的战略 ——2024 年理想净利润 28.6 亿元,同比增长 124%,薪酬与业绩的强关联效应显著。
2. 期权主导的新势力薪酬结构
新势力高管薪酬普遍呈现 “底薪低、期权高” 特征:
理想总裁马东辉年薪 4027.4 万元,期权占比 61%;CFO 李铁 3916 万元,期权占比 88%;
零跑副总裁曹力年薪 2242.1 万元,其中股权激励达 1940 万元,占比 86.5%。
这种结构反映出新势力通过长期激励绑定核心团队,以应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投入、长周期特性。
作为年销 427 万辆的全球车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 2024 年薪酬 765.5 万元,仅为李想的 1.2%。这一数字甚至低于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1489.7 万元)、罗红斌(1240 万元),体现出传统车企 “重团队、轻个人” 的文化:
比亚迪高管团队总薪酬 1.4 亿元,王传福个人占比不足 6%;
同期吉利汽车李书福年薪仅 37.6 万元,近乎象征性薪酬,与安聪慧(2537 万元)、桂生悦(3201 万元)形成 “董事长低薪 + 职业经理人高薪” 的治理结构。
广汽集团曾庆洪 118.97 万元、长安汽车朱华荣 225.7 万元、上汽集团王晓秋 236.76 万元 —— 国有车企董事长薪酬普遍锚定 100-300 万元区间,与新势力形成鲜明对比:
东风汽车杨青 104 万元、福田汽车常瑞 236 万元,均未突破 300 万元;
薪酬构成以固定工资为主,奖金占比不超过 40%,体现国企薪酬管控原则。
理想、零跑等企业通过高期权激励吸引互联网、科技领域人才:
李想的 6.4 亿薪酬对应理想 2024 年市值突破 3000 亿元,市值增幅达 180%;
零跑朱江明薪酬增长 37%,同期零跑销量 30 万辆,同比翻番,成为第二家盈利新势力。
这种 “薪酬 - 市值 - 销量” 的正循环,本质是资本对新能源赛道的激进押注。
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坚守 “薪酬与净利润挂钩” 原则:
吉利高管薪酬总额增长 22%,对应 2024 年净利润 168 亿元,同比 + 240%;
长城汽车魏建军薪酬 568.56 万元(持平 2023 年),因 2024 年净利润 126.92 亿元,同比 + 80.73%,薪酬弹性系数仅 0.72,远低于新势力的 3.5 倍弹性。
传统车企更注重薪酬的稳定性,避免因短期业绩波动引发管理团队震荡。
新势力:创始人主导,薪酬与用户增长、市值表现深度绑定,如李想薪酬与交付量、股价双重挂钩;
传统车企:职业经理人体系,薪酬与净利润、市占率等稳健指标关联,王传福薪酬仅为比亚迪净利润的 0.019%。
新势力通过高薪挖角传统车企:
理想汽车 2024 年研发团队扩张至 8500 人,人均年薪 62 万元,高于行业平均 48 万元;
比亚迪、吉利等通过 “底薪 + 股权激励” 应对,比亚迪 2024 年新增期权激励计划覆盖 1.2 万名员工,高管占比不足 5%。
2024 年 12 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指引》,要求新势力披露期权激励对净利润的影响:
理想汽车因李想的期权费用,净利润被拉低 22%;
传统车企薪酬透明度提升,比亚迪年报首次披露高管薪酬构成,期权占比不足 15%。
从李想的 “6.4 亿神话” 到李书福的 “37 万象征薪”,车企高管薪酬的分化,本质是汽车行业新旧势力在战略路径、治理模式、人才竞争上的全方位博弈。当新势力用资本杠杆撬动增长,传统车企以稳健薪酬控制风险,两种模式的碰撞与融合,正重塑汽车产业的价值分配逻辑。随着 2025 年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高管薪酬的 “冰火两重天”,或许正是行业剧烈变革的最佳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