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卡车似乎都长得差不多,一个方方正正的驾驶室顶在两个前轮上,后面拖着一个巨大的货厢,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对货运车辆的固有印象。
然而,世界之大,总有一些特殊的需求会催生出一些超乎想象的特殊设计。
您能想象吗,一台重型卡车的驾驶室,竟然是用一辆我们普通人开的家用旅行轿车改造而成的?
这听起来像是异想天开,但在工业制造严谨的德国,这样一台外形奇特的“混血”卡车不仅真实存在过,还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十几年,行驶了八十万公里,成为了运输行业里一个津津乐道的传奇。
这件事的起因,要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当时,欧洲的工业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荷兰,其国内对于高品质钢材和铝材的需求量非常大。
在很多大型建筑或者精密设备中,需要用到非常长的金属型材。
这些型材如果是一体成型、中间没有焊接点的,那么它的强度、韧性和整体的力学性能,都要远远优于分段焊接起来的材料。
在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有一家名为VAW的铝业公司,就是生产这种超长一体成型金属材料的行家。
当时,他们接到了一笔大订单,需要生产一批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5米的金属型材,并且要从德国运往荷兰。
55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国家高速公路上允许行驶的铰接式半挂车,全长一般限制在17.5米以内。
也就是说,这批货物的长度,相当于三台我们常见的大货车头尾相连排成一队。
如此巨大的一个“长条”,要通过公路运输,其难度可想而知。
首先,普通的卡车根本无法承载这样的长度;其次,就算勉强装上,在欧洲相对不算宽阔,并且弯道、环岛众多的道路上,如何转弯、如何掉头,都将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
VAW公司自己没有能力解决这个运输问题,于是他们找到了长期合作的伙伴,德国在大件运输领域里鼎鼎有名的COLONIA公司,希望他们能想想办法。
COLONIA公司的工程师们在接到这个需求时,第一反应也是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翻遍了当时市面上所有卡车制造商的产品目录,也找不到任何一款现成的车辆能够满足如此苛刻的运输要求。
换句话说,这单生意如果接了,连运输工具都买不到。
但德国工程师骨子里那种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被激发了出来。
既然市面上没有,那我们就自己动手造一台!
于是,一个旨在解决超长货物运输难题的特殊车辆制造项目,代号“Schnibbelmobil”,正式启动。
项目的核心目标非常清晰:第一,车辆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动力,能拉得动这批重达数十吨的超长金属;第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必须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缩短车辆本身的长度,提高机动性,以应对复杂的路况。
工程师们经过一番筛选,最终选择了一款曼恩(MAN)公司生产的F8 22.320 UNL型卡车作为改造的基础。
选择这款车,并不是因为它动力最强,而是因为它拥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源自于被曼恩收购的另一家老牌德国卡车企业——布辛(Büssing)公司,那就是卧式柴油发动机技术。
我们平时看到的绝大多数卡车,发动机都竖直地安放在驾驶室的正下方,这种结构被称为平头卡车(COE)。
这样做的好处是驾驶室视野好,而且可以缩短车头,满足欧洲对卡车总长度的法规限制。
但缺点是驾驶室的地板会比较高,而且发动机占据了底盘中央最重要的位置。
而布辛公司的卧式发动机,顾名思义,它的气缸是水平放置的,整台发动机像一个扁平的箱子,“躺”着安装在底盘大梁的一侧。
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优势:卡车底盘的中间和上部区域被完全解放了出来,形成了一个从前到后几乎纯平的平台。
这正是COLON-IA的工程师们梦寐以求的改造基础。
改造的第一步,就是大刀阔斧地将曼恩F8原装的高大驾驶室整个移除。
这样一来,整个卡车底盘的上半部分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任何障碍物的巨大承载平台。
55米长的金属型材可以直接平稳地放置在这个平台上,从车头贯穿至车尾。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货物的重心被大大降低,行驶更加稳定;同时,整车的总长度就约等于货物的长度,车辆本身几乎没有增加额外的长度,空间利用率达到了极致。
然而,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随之而来:驾驶室没了,司机坐在哪里开车呢?
总不能让司机坐在货物上,像骑马一样操作吧?
就在这时,COLONIA的工程师们展现了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他们找来了一台当时在欧洲非常常见的家用轿车——福特Granada Turnier旅行车。
他们将这台旅行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前后车桥等所有与行驶相关的部件全部拆除,只保留了一个完整的车身外壳。
接着,他们在卡车底盘的最前端,设计并焊接了一个向前伸出的特殊托架结构,然后将处理好的福特车壳牢固地安装在这个托架上。
于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汽车形态诞生了:一个重型卡车的底盘上,突兀地伸出了一个低矮、扁平的轿车车头,这幅怪异的模样,让它得到了一个形象的绰号——“鸭嘴兽”。
这个看似疯狂的组合,其实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直接利用现成的轿车车壳,为驾驶员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且带有暖风、雨刷等全套设备的工作环境,远比自己从零开始设计制造一个驾驶室要省时省力,成本也更低。
不过,故事到这里还没完。
最初的版本虽然能用,但保留了福特轿车长长的发动机舱,里面却是空的,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长度,也增加了不必要的重量。
后来,这台车在一次作业中不慎发生了碰撞,车头部分受损。
COLONIA的工程师们干脆将计就计,在维修时进行了二次升级改造。
他们索性把福特车头损坏的发动机舱部分整个切掉,然后找来了一套奔驰T1轻型厢式货车的前脸,包括中网、保险杠和一对标志性的方形大灯,完美地“缝合”了上去。
这次改造使得车头变得更短,驾驶员的近距离视野更好,而且奔驰T1的零部件也更容易获取,为日后的维修保养提供了便利。
至此,这台融合了曼恩底盘、福特车身和奔驰前脸的“三品牌混血”卡车才算最终定型。
这台外形独特的“缝合怪”,在它十几年的服役生涯中,成为了德国和荷兰之间特种运输线上的绝对主力,为两国的工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它累计行驶了大约80万公里,对于一台用途如此特殊、工况如此复杂的车辆而言,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充分证明了其设计的合理性和制造的可靠性。
为了让它能胜任更重的运输任务,在1994年,公司还为它进行了一次核心升级,更换了一台动力更强劲的420马力新款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并匹配了新的8速自动变速箱。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台独一无二的“鸭嘴兽”卡车才正式退役,但它的故事,至今仍在欧洲的卡车爱好者和运输行业从业者中流传。
Schnibbelmobil的成功,生动地诠释了“需求是发明之母”这句老话。
它并不是为了炫技或者追求标新立异而诞生,而是为了解决一个真实存在、且极其棘手的运输难题,工程师们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就地取材的智慧结晶。
这种务实且充满创造力的工程思维,其实在世界各地的重大工程项目中都能看到。
当面对常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真正有效的创新,往往就来自于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变通和融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