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时航班只播外国视频,中国乘客怒问:文化归属感去哪了

五个小时的航班,屏幕上漂的全是金发碧眼和加勒比海的浪,身边却没见几个老外。

新疆到乌鲁木齐,飞机上大部分人说着西北话,脚边塞着牛肉干,陈宇一脸问号:这是要飞去欧洲还是回家?

飞机起飞没多久,他瞄一眼娱乐屏幕——外国城市、外国明星、连天气预报都像在给中小学英语补课。

窗外是中国的云,舱内却全是“国际范儿”,这违和感就跟热干面里加了榴莲似的。

陈宇原本没想搞事情,只是一路飞、一路憋,脑子里像装了台搅拌机。

他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文化迷路”,上大学那会儿,校庆晚会非要请个美国乐队来压轴,结果台下同学都在刷抖音。

5小时航班只播外国视频,中国乘客怒问:文化归属感去哪了-有驾

你说文化自信,怎么一到公共场合就“自动静音”?

有点像足球场上临门一脚,非要学隔壁阿根廷的花活,结果踢出个乌龙球,观众懵圈,自己人也笑不出来。

你要是问机组,答案标准得像自动回复:“公司统一安排,内容流程不能改。”

这话一出口,气氛立马变了。

前排大妈搓着手,后排大叔咬着瓜子,大家都盯着那块屏幕——谁家飞机,给谁看节目,这不比春晚分会场还要离谱?

陈宇直接站出来,声音不大,气势十足:“吃哪家的饭,能不能给自家人多留点面子?”

那一刻,飞机像是突然多了个“弹幕”功能,大家的表情都在说:终于有人说出来了。

这事要搁以前,估计也就成个茶余饭后的段子。

5小时航班只播外国视频,中国乘客怒问:文化归属感去哪了-有驾

可现在,朋友圈一发,热搜跟着跳。

网友们把自家航班的“洋大片”截图甩出来,吐槽声浪高到能盖住飞机发动机。

有人说,自己带孩子坐飞机,硬是拿菜单背汉字,想找个中国故事片都难。

还有留学生调侃:在德国航班上,连安全演示都要配乐队版的“欢乐颂”,谁也别指望能听见京剧。

互联网就是这样,一点小事,瞬间成了全民大讨论。

说起来,国内航班外籍旅客比例还真不高——2023年数据,2%都不到。

可整架飞机的内容,像是专门为那两三个老外定制的。

就像篮球比赛,主场观众全是本地球迷,场边广告却全英文,赛场气氛一下子就尴尬了。

你说是国际化,还是自家文化心虚?

5小时航班只播外国视频,中国乘客怒问:文化归属感去哪了-有驾

这种“自我降级”,说不上来哪里别扭,反正看着总让人心头一紧。

航空公司那边倒是反应神速,马上改口说“系统默认”会整改。

网友却不买账,吐槽声一波接一波:你不说,内容就永远卡在“洋气”的死循环里。

其实不少体育圈的朋友都懂这逻辑,动不动就请洋教练、洋顾问,结果场上球员连自信都带不出来。

文化这东西,不是logo贴上去就叫国际化,是得让人觉得舒服、自家人看了也能共情。

还有个插曲。

有次在高铁上,邻座小孩看着屏幕上的英国动画片直犯困,旁边阿姨干脆给他讲起自家小区里的猫狗大战。

你说这不是文化自觉,那也太抬举了。

咱们明明有那么多能讲的故事,这些年却总怕自己“土”,生怕别人笑话。

5小时航班只播外国视频,中国乘客怒问:文化归属感去哪了-有驾

其实,真要是自信,谁还管那点“国际范儿”?

咱新疆的日落、敦煌的壁画,随便拿出来都能镇场子。

这事闹大了不少。

有人觉得陈宇较真,觉得“国际化”本来就是趋势。

可也有人说,老是把自家文化藏起来,难怪年轻人都觉得“洋的才是好的”。

有点像前阵子某明星回国被怼“崇洋”,实际上,他朋友圈晒的全是家乡菜和小城夜市。

网友的显微镜,专挑别人家的芝麻看,自己家的西瓜却装没看见。

这种“看不见自己”的尴尬,其实在中国体育圈也常见。

中国男篮世界赛场上,解说老喊“学习国际经验”,可场下球迷最想看的还是自家球员的拼劲和血性。

文化自信,归根到底不是贴标签,而是你敢不敢在自家地盘亮出自家底色。

5小时航班只播外国视频,中国乘客怒问:文化归属感去哪了-有驾

机场、地铁、公共场所,都是文化主场,咱们不缺好故事,缺的是把故事搬上桌的底气。

说来也巧,陈宇后来又飞了那条航线,机上终于换成了《中国大好河山》《非遗里的中国》。

他看到身边旅客一边看屏幕一边给孩子讲新疆草原和莫高窟,心里那个痛快,比吃一碗热腾腾的拉面还爽。

朋友圈一发,“文化自信,从看到自家风景开始”,点赞堆成小山。

这年头,谁还没个“看见自己”的执念?

飞机上、地铁里、屏幕前,大家都在找属于自己的那点存在感。

你要说文化自信难,其实也没那么难——像陈宇一样,敢说敢闹,哪怕只是为了让身边人多看一眼自家的风景。

谁说改不了?

飞机都能调头,难道文化主场还不能?

最后,留个问题给屏幕前的你:下次坐飞机,看到屏幕上还是“洋气十足”,你会选择闭眼忍一忍,还是站起来,像陈宇一样,来一场属于自己的“文化追问”?

反正我已经准备好了吐槽弹幕,就等着下一个主角登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