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本以为是精准打击中国的“商业突袭”,没想到枪声一响,第一个倒下的竟然是日本车企。这事儿听起来挺魔幻,但它就这么发生了。
就在28号,本田汽车位于墨西哥的工厂宣布停产,复工日期遥遥无期。而在加拿大的工厂也没好到哪去,产能先是腰斩,现在干脆也停了,主打一个断断续续,苟延残喘。车企没了芯片,就像大厨没了米,只能干瞪眼。
但最搞笑的地方在于,荷兰人本以为自己这招“强制托管”中企安世半导体,能精准拿捏中国,结果中国车企毫发未损,反倒是“盟友”日本的本田成了第一个祭品,欧洲自己的汽车产业也跟着叫苦连天。
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商业纠纷,而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明抢”。回看整个过程,荷兰人的手法快得让人眼花缭乱,简直就是一部教科书级的“政变”剧本。
9月30号,荷兰政府突然搬出了一部1952年的冷战老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下令冻结安世半导体在全球30个实体的所有资产、知识产权和业务,任何调整都不被允许。
这还没完。第二天,也就是10月1号,在安世的荷兰总部会议室里,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财务官和运营官——联手发难,向荷兰法庭提交紧急请求,要求暂停所有中方高管的职权。荷兰政府就坡下驴,当天就宣布“强制接管”安世荷兰公司。
一天之内,中国高管被踢出局,股东权利被冻结,董事会规则作废。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家公司一夜之间换了老板。这一切发生在美方刚刚扩大实体清单的第二天,安世半导体不多不少,正好“符合”被制裁的条件,你说这是巧合,谁信?
荷兰人没算到的中国后手
荷兰政府可能觉得自己赢定了,毕竟公司总部、核心设计团队都在自己手上。但他们恰恰算漏了一点:中国企业骨子里那种“留后手”的生存智慧。
母公司闻泰科技当年花三百多亿买下安世后,并没有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安世的核心设计放在荷兰,晶圆厂主要在德国和英国,但成本最高、也最关键的封装测试环节,则牢牢地放在了中国东莞。
这个布局,既能利用欧洲的技术,又能借助中国的成本优势,把芯片价格打成“白菜价”,卷赢全球市场。安世也因此发展成年营收超百亿、年产销超500亿颗芯片的行业小巨人。但这也成了一把双刃剑。
荷兰人可以抢走公司的“大脑”,但“身体”和“手脚”却在中国。安世超过八成的产品需要经过东莞工厂的加工才能出货,其中七成产能都源于此。现在,中方一纸令下,东莞工厂从10月8号开始限产,产能直接砍半。荷兰人手里剩下的,只是一个无法产生效益的空壳。
“盟友”的汽车厂先熄火了
供应链的脆弱性,在这一刻暴露无遗。安世东莞工厂的产能一收缩,全球车企立刻感受到了寒意。本田是第一个扛不住的,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德国汽车协会在10月12号就发出预警,大众、宝马等八家车企都收到了芯片延迟交付的通知。大众的芯片库存据说只够撑一周,旗下的高尔夫、途观等热门车型已经因为缺芯被迫停产。美国通用汽车总裁也坦言,供应短缺将严重影响生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安世提供的并非什么高精尖芯片,很多只是控制车门车窗的基础芯片。但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小东西,凭借巨大的量产规模垄断了市场,根本没有替代品。汽车芯片的认证周期又极其漫长,想临时换供应商,几个月都打不住。
日本汽车协会更是直接发了声明,确认丰田、本田等会员企业都收到了交付预警。这下,之前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跟美国总统万税王那股亲热劲,现在看来就格外尴尬了。自家企业被“盟友”的“小弟”捅了一刀,不知道她会不会给万税王吹吹耳边风。
结语
不过,恐怕已经不用她去吹风了。就在荷兰上蹿下跳的时候,它的“老大”美国已经在中国面前坐回了谈判桌。在近期的韩国峰会上,中美就关税、出口管制等一系列问题达成了为期一年的“休战”共识。
换句话说,当“大哥”都选择暂时和解的时候,“小弟”的卖力表演就显得尤其滑稽和不合时宜。荷兰政府如今是骑虎难下,手里攥着一个烫手山芋,而中企闻泰科技的态度则异常强硬:重启出口可以,但前提必须是“恢复完整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连谈判的资格,荷兰政府似乎都不太够,出面交涉的只是闻泰科技这家企业。这场闹剧,不仅让荷兰的国家信誉扫地,更给全球化敲响了警钟:在一个“秤杆离不开秤砣”的时代,任何试图用政治手段割裂产业链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变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