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绿牌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里一道再熟悉不过的风景线。
看着国产汽车品牌一个个崛起,从设计到性能,从智能化到续航里程,都在和国际大牌掰手腕,甚至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超越,我们心里头那份自豪感是实实在在的。
很多人都觉得,中国汽车产业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时刻,正行驶在一条“弯道超车”的快车道上。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一个不太引人注意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正悄悄地考验着我们这条快车道的根基是否牢固。
这个问题,就藏在那一辆辆智能汽车的“身体”里——小到你几乎看不见的芯片。
我们得先明白,现在的汽车和以前的代步工具已经完全是两个概念了。
过去一辆普通的燃油车,车身上大概需要三百到五百颗芯片,它们就像是车里各个器官的简单控制器,管管发动机点火、调节一下空调温度,任务相对单一。
但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我们引以为傲的那些“智能汽车”,完全就是一个装了四个轮子的超级计算机。
自动泊车、辅助驾驶、智能语音交互、酷炫的大屏幕,所有这些功能的背后,都需要成千上--上万颗芯片协同工作。
一辆高端的新能源车,芯片用量达到三千到五千颗是家常便饭。
可以说,芯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一辆车的“智商”高低和科技含量。
需求量如此巨大,市场如此火爆,按理说,这应该是我们本土芯片企业大展拳脚的黄金机会。
但现实情况却可能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揪心。
根据全球知名分析机构Yole在2024年发布的数据报告,在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的排行榜上,排在前十位的企业里,没有一家来自中国。
这份榜单上,德国的英飞凌以12%的市场份额稳坐头把交椅,它的产品在功率控制和基础控制单元上是绝对的王者;紧随其后的是荷兰的恩智浦,占据了10%的份额;第三名则是意大利的意法半导体,占了9%。
这三家欧洲企业就已经拿下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市场。
再往下看,美国的德州仪器、日本的瑞萨电子等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巨头。
仅仅是前五名加起来,就控制了全球汽车芯片市场的半壁江山。
而美国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更是拿走了高达36%的份额,尤其是在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高端芯片领域,比如决定车辆智能驾驶能力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芯片和作为车辆“大脑”的高性能系统级芯片(SoC),几乎被它们牢牢掌控。
反观我们自己,虽然近些年国家和企业都在大力推动芯片的国产化替代,但差距依然非常明显。
我们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超过200亿颗汽车芯片,这个数字背后,是我们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对外部技术的深度依赖。
我们生产的汽车芯片,大多还集中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中低端领域,而在那些真正核心、能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高端芯片上,我们的话语权还很弱。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连航空航天这样的尖端领域都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什么在一颗小小的汽车芯片上,会被人“卡脖子”呢?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首先,是历史积累的差距。
我们的汽车工业和半导体产业,起步时间都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
当别人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汽车上时,我们可能还在为解决汽车的“有没有”问题而努力。
这种时间的差距,带来的是技术、专利、人才和产业链生态的全方位落后。
这就好比一场长跑比赛,对手已经跑了半程,我们才刚刚站上起跑线,想要追赶,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其次,汽车芯片本身的技术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它和我们平时用的手机、电脑里的芯片不一样。
汽车芯片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它要能在发动机舱里上百度的高温下稳定运行,也要能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瞬间启动。
它还要经受得住长期的颠簸、潮湿和电磁干扰。
更重要的是,它的可靠性要求是消费级电子产品无法比拟的。
比如,一个控制安全气囊的芯片,它必须保证在车辆发生碰撞的千分之一秒内做出准确无误的反应,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种对极端环境的耐受性和近乎百分之百的可靠性,需要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技术验证和工艺打磨,而这恰恰是我们目前比较欠缺的。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商业壁垒,那就是“信任”问题。
对于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安全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一款新的芯片要应用到车上,需要经过一个漫长且成本高昂的验证周期,行业内称之为“车规级认证”。
即使一款国产芯片在实验室里的性能数据和国外产品一模一样,甚至更好,车企在选择时还是会非常谨慎。
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已经在全球数千万辆汽车上得到过长期验证的成熟产品,因为这代表着更低的风险。
一旦因为芯片问题导致大规模召回,对车企来说,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多年积累的品牌信誉。
这种“不敢用、不愿用”的保守心态,反过来又限制了国产芯片通过大规模应用来迭代和完善的机会,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
当然,认识到问题所在,正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依赖进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手机产业曾经的经历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如果汽车这个我们投入了巨大心血、寄予厚望的产业,其核心命脉长期掌握在别人手中,那么所谓的“弯道超车”就可能在关键时刻变成“中途熄火”。
值得庆幸的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已经行动起来了。
我们看到,像比亚迪这样的车企,很早就开始布局半导体,从功率芯片到控制芯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供应体系,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在通过自研或投资的方式,深入芯片领域。
同时,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也凭借其深厚的技术积累,跨界进入汽车芯片市场,推出了性能强大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给市场带来了新的选择。
还有地平线等一批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创新公司,也在快速成长。
未来的路很长,也注定不会平坦。
想要真正突破汽车芯片的困境,需要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努力和持之以恒的耐心。
一方面,我们要在技术研发上集中力量,有所为有所不为,先在功率半导体、基础控制器等我们有一定基础、市场需求量又大的领域取得突破,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我们自己的一套权威、可靠的车规级芯片认证标准和测试体系,为国产芯片提供一个公平的“考场”,让车企用得放心。
更重要的是,芯片设计公司要真正沉下心去了解车企的需求,而车企也要给予国产芯片更多的信任和机会,哪怕是从一些非核心的功能开始试用,通过实际应用来帮助它们成长。
只有这样,上下游企业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