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最近摊上大事了!第一季度利润直接腰斩,暴跌近六成。为了保命,公司宣布全球裁员,北美工厂先裁掉800人,还要省下180亿瑞典克朗(约126亿人民币)的开支。这家近百年的车企,怎么突然就撑不住了?
利润暴跌背后,全是“刀刀见血”的现实
今年第一季度,沃尔沃的营业利润只有19亿瑞典克朗,比去年同期的47亿少了将近60%。赚的钱不够花,营收也从939亿瑞典克朗缩水到829亿。
卖车不赚钱的核心原因有两个:一是车不好卖了,销量直接下滑;二是电动车价格战太狠,特斯拉带头降价,国产新势力贴身肉搏,连带着沃尔沃的车价也扛不住压力。
美国对中国产的电动车零件加征25%关税,沃尔沃每辆车成本直接涨了12%-15%。原本北美市场还能指望卖重卡,结果一季度订单量暴跌18%,连裁员都救不了急。
裁员只是开始,省钱的“狠招”还在后头
沃尔沃这次省钱的计划叫“降本增效”,目标是在2026年前省下180亿瑞典克朗。裁员是最直接的招数,北美三个工厂先裁550-800人,全球其他地区的裁员方案还没公布,但内部员工已经开始焦虑。
除了裁人,公司还搞了“组织架构调整”。比如空降新CFO,要求员工必须回办公室上班,取消居家办公,美其名曰“提高效率”,员工吐槽这就是变相逼人离职。
管理层还砍掉了2025和2026年的财务目标。说白了,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未来两年能不能翻身。
拆了欧洲工厂,去美国建新厂
美国关税这一刀,直接捅到沃尔沃的供应链大动脉。以前沃尔沃在美国卖的车,90%都从欧洲进口。现在关税暴涨,一辆车的成本多出十几万,根本扛不住。
为了活下去,沃尔沃决定把生产线搬到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工厂紧急扩产,墨西哥的新厂也提上日程,计划2026年投产。远水救不了近火,新厂没建好之前,成本压力一点没减少。
中国产的电动车零件被美国“拉黑”,沃尔沃只能硬着头皮找本土供应商,质量不稳、价格还贵,生产线差点瘫痪。
电动车打不过,燃油车卖不动
沃尔沃原本计划2030年全面电动化,现实比理想残酷得多。今年一季度,电动车销量直接被比亚迪和特斯拉碾压,自家主打的EX90车型因为软件问题延迟交付,客户集体退单。
为了抢市场,沃尔沃被迫加入价格战,降价又进一步拉低利润。更尴尬的是,中国消费者嫌沃尔沃电车“性价比低”,欧洲人又吐槽“充电太慢”,两头不讨好。
燃油车这边更惨。主力车型XC60和S90销量疲软,经销商疯狂打折,一辆车最高降10万,消费者转头就去买新能源了。
车企集体“断臂求生”
沃尔沃不是唯一倒霉的车企。美国加关税后,奔驰、宝马也被迫调整生产线;奥迪为了省钱,直接裁了10%的高管;斯泰兰蒂斯集团(雪铁龙母公司)更狠,关了两家工厂,裁了3000多人。
电动车行业的恶性竞争还在升级。特斯拉一季度利润暴跌55%,马斯克只能靠裁员和降价续命;比亚迪虽然销量涨了,单车利润也缩水到不到5000元。
这场大逃杀里,所有人都在拼命烧钱。技术研发、广告营销、价格补贴……账上的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没人敢停下,因为一旦掉队,可能就是下一个破产的威马。
谁在替公司买单?
北美工厂的工人杰克,在沃尔沃干了8年,这次突然收到裁员通知。公司只赔了三个月工资,他每月要还房贷,三个孩子还在上学。“现在工厂附近连服务员的工作都被抢光了”,他只能考虑去超市搬货。
瑞典总部的工程师艾玛压力更大。公司要求所有人回办公室坐班,但她住的地方离公司80公里,每天通勤4小时,油费都付不起。“这就是变相逼我们自己辞职,不用赔钱”。
中国区员工也人心惶惶。虽然暂时没裁员,但年终奖砍了一半,出差标准从五星酒店降到快捷连锁。销售总监老王说:“现在每天开会就是骂人,完不成业绩就滚蛋。”
买车更便宜,售后可能没人管
沃尔沃大降价,看起来是买车的好时机。上海的刘女士上个月刚提了一辆XC60,比指导价便宜了8万。她发现4S店已经裁掉了一半售后人员,保养排队要等两周。“省下的钱,将来修车可能全搭进去”。
闹心的是电动车主。北京的张先生买了沃尔沃C40,结果车机系统半年死机十几次,客服电话永远打不通。“厂家都自身难保了,谁还管我们?”
二手车商也在吐槽。以前沃尔沃保值率还行,现在车商收车直接砍价30%。“谁知道这品牌还能撑几年?收进来可能砸手里”。
这场危机,没有赢家
沃尔沃的困局,暴露了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阵痛。利润暴跌、裁员求生、市场萎缩……每一步都踩在行业的痛点上。这场生死战中,从员工到消费者,每个人都在为公司的失误买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