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喜欢‘吹牛’,但从来不‘瞎吹牛’。”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的发言引发全场笑声与掌声,这家安徽车企正在开启它的第三次“不客气”战略升级。
10月18日,安徽芜湖,奇瑞全球创新大会现场。一辆搭载方舟两栖系统的纵横G700缓缓驶入长江,成功抵达对岸,完成全球新能源量产越野车的首次横渡长江挑战。会场内,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宣布,奇瑞将从“新能源不客气”、“智能化不客气”向 “全球化创新体系不客气” 全面升级。
2025奇瑞全球创新大会,这场为期四天的科技盛会,不仅展示了奇瑞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更向世界宣告了一家中国汽车企业向全球化高科技生态集团转型的决心。
从“汽车制造商”到“科技生态集团”的蜕变
在大会现场,奇瑞系统性地展示了其技术创新的广度与深度。火星架构、鲲鹏动力、灵犀智舱、猎鹰智驾、银河生态——这五大技术领域共同构成了奇瑞面向未来的“超级技术货架”。
火星架构作为奇瑞技术创新的基础平台,以“多能源+智能化+高带宽+模块化架构”为核心,展现了对全球多样化需求的适应能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鱼数智底盘,该底盘具备“全球、全温域、全路况、全驾驶习惯”适配性,涵盖36项全球适应性与155项全球标准。
更令人惊叹的是方舟两栖系统。就在大会召开前几天,搭载该系统的纵横G700成功横渡长江,成为全球首款实现这一壮举的新能源量产越野车。这一成就依托于IP68级防水技术、970mm涉水深度以及双动力推进系统等核心技术支撑。
在鲲鹏动力领域,奇瑞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48%的热效率,远超市场主流发动机38%-45%的水平。这一突破来源于双曲轴三联动机构、26:1超高膨胀比等创新技术。
48%热效率发动机与“不起火、不爆炸”的电池系统
奇瑞将48%热效率发动机的实现归功于多项颠覆性技术创新。市场主流发动机热效率一般在38%到45%左右,向上每提升1%都面临极大系统性困难。
鲲鹏天擎发动机通过26:1超高膨胀比、双曲三联动机构、35%EGR率、绝热涂层技术等黑科技,实现了真正的汽油机48%热效率,未来有望推动混动汽车进入油耗“1时代”。
数据显示,热效率每提高1%,整车油耗可降低2.5%。这意味着奇瑞的技术突破不仅具有技术领先意义,更能为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电池技术领域,奇瑞推出了犀牛电池全域技术方案,覆盖乘用车全应用场景。高功率系列电池放电倍率达80C,功率密度15000W/L;增混系列循环寿命达5000次。
安全性能方面,犀牛电池采用抗拉伸、防撕裂隔膜,挤压力值达300kN,3倍于国标要求,电芯挤压变形50%+100%浸水后仍能正常放电,展现出优异的安全性能。
从“听懂话”到“懂你心”的智能体验飞跃
奇瑞在智能化领域的布局呈现出双线并举的特征。一方面,灵犀智舱配备下一代旗舰座舱芯片,其“小奇同学”智能体实现了从“听懂话”到“懂你心”的体验升级。
另一方面,猎鹰智驾通过端到端大模型技术,实现了比人驾反应快42%的安全性能,在拥堵道路变道成功率提升50%,路口通行效率提升67%。奇瑞的智能化战略不仅限于乘用车领域,更展现了对未来出行生态的全面思考。
迅龙秒充实现1.2MW充电功率,5分钟充电即可提供500公里续驶里程。同时,奇瑞在飞行汽车领域也取得突破,其申请的“飞行汽车的固定翼展开折叠机构及飞行汽车”专利,展示了企业在智能交通领域的最新探索。
全球研发网络与“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奇瑞打造的覆盖全球的创新体系。奇瑞已构建涵盖8大研发中心的全球协同创新网络,汇聚30000多名研发人员,携手28位首席科学家。
这种“全球共研、全球共享、全球共生”的创新模式,使奇瑞能够针对全球不同的复杂用车环境,进行覆盖全球、全域、全场景的开发与验证。
奇瑞的创新体系由对内对外两大体系支撑。对内,“瑶光实验室”聚焦500多项近期重大课题攻关;对外,“开阳实验室”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联合100余所顶尖高校开展4000多项星火课题。
开阳实验室采用“小步立项、滚动牵手、多头输出、沿途下蛋”的灵活机制,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这种开放协同的创新文化,为奇瑞的技术突破提供了不竭动力。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战略升级
截至2025年9月底,奇瑞集团全球累计用户已超过1772万,其中海外用户超543万。今年1-9月,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200.78万辆,其中出口量达93.64万辆。
这意味着平均每25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驶向海外。
奇瑞的全球化战略经历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走上去”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深度本地化和价值共享理念。
奇瑞在国际化过程中坚持“三个开发”和“一个贡献”的原则,即海外当地法规开发、适应性开发、产品竞争力开发及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未来几年,奇瑞计划陆续建立26个海外研发中心,以提升本地市场竞争力,满足当地监管要求,强化本地化开发能力。这种深度本地化战略使奇瑞能够真正融入当地市场,成为“所在国最好的企业公民”。
技术长跑者的下一程
尽管成果显著,奇瑞的转型之路仍面临挑战。在海外市场,奇瑞长期依赖其最大单一市场俄罗斯。2024年,奇瑞以32.5万辆的出口量领跑中国车企对俄罗斯出口。这种市场集中度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
当奇瑞转向欧洲、南美等其它全球市场时,将面临来自上汽集团、比亚迪等多家国内同行的激烈竞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外销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中国车企在海外市场迎来全面竞争。
面对这些挑战,奇瑞正积极调整全球化布局。根据其招股书,奇瑞计划在2025年缩减俄罗斯的营运规模,并逐渐减少在俄罗斯的现有品牌及分销渠道。
同时,奇瑞正在机器人、飞行汽车等新兴领域进行前瞻布局。2025年1月,奇瑞成立了安徽墨甲智创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开展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仅用不到3个月时间,首款人形机器人“墨茵”就正式亮相。
同年4月,奇瑞完成首批墨甲人形机器人220台的全球交付,成为全球首个批量交付自研人形机器人的车企。
结语:
奇瑞的第三次“不客气”,绝非单点技术的突围,而是中国汽车产业竞争范式的一次升维——从追逐“性价比”的生存赛,转向定义“价值锚”的生态赛。其差异在于:
1、从“技术应用”到“体系输出”:奇瑞的“瑶光实验室”与“开阳实验室”构建了24小时不间断的全球研发网络,将技术创新从“单点突破”升级为“货架式供给”,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对抗内卷的体系化模板。
2、从“出海贸易”到“属地共生”:通过“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 Be somewhere”战略,奇瑞将本地化从市场适配升维为文明融合(如针对德国不限速公路的深度开发),为中国品牌规避贸易摩擦、扎根高端市场树立新范式。
3、从“单打独斗”到“全球统一战线”:奇瑞联合华为、地平线等伙伴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其“开放协同”模式正催化中国汽车从产业链整合者跃升为创新生态主导者。
中国汽车的未来不在价格战的“红海”,而在以技术普惠重塑全球格局的“蓝海”。其“胆子小”的谨慎上车与“敢吹牛”的战略魄力,恰恰折射出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以用户安全为底线,以全球视野为格局,方能从“卷成本”的泥潭中跃入“定义标准”的星辰大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