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这些年来,新能源车是不是已经成了生活里再平常不过的一部分了?看街上一辆辆电车飞驰而过,不论是它们灵动的外形,还是瞬间拉远的“静默提速”,总让我们感叹,技术进步真是太神奇了。但最近的一系列爆燃事件,又一次将“安全”这一话题推到公众面前。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许从未被真正解决。
怎么说呢,先一起回忆下这个月出的几起事儿吧。10月5日,福建宁德,停车场里一辆静止的阿维塔06起火了,火苗从副驾驶窜出,烧了好几辆车。幸运的是,没有人受伤。但到了10月13日,成都天府大道那一起,你可能也看到新闻了,小米SU7 Ultra失控冲向绿化带,紧接着起火爆燃。车门打不开,驾驶员没跑出来。那天还有事,是云南大理的蔚来ET7,没撞到啥就自己在停车场的入口外着了火,好在没人伤亡。再到10月23日,先是上海闵行区,理想MEGA的底盘炸了,好在车上的人跑得快没事。还有当天下午的北翟路高架上,上汽大众途观L插混版着了,烧成了一堆壳。最后一个,10月24日,陕西西安的保时捷Taycan,车行驶着就自燃了。一点不夸张,都烧得渣不剩。
眼看着一个月里,事故接连发生,而且不只是新闻,我们朋友圈里也时不时能蹦出有人转发的现场视频或照片,看得人直冒冷汗。这时候吧,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就显得特别扎眼了。别的都好说,智能、续航都可以先靠边站,命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对吧?
咱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很多人动不动就说电动汽车容易着火,但实际上,这是个有点“伪命题”的话题。举个例子:国家消防救援局有数据显示,2024年里,燃油车的自燃概率是每万辆车大约有5.2辆着火,而新能源汽车其实只有1.72辆。要是仔细算,电动车的确没有燃油车自燃的几率高。这一看似乎就没啥可争的,但电车的火灾烈度是不是更大?这是事实。比起普通燃油车,电车一旦起火,很可能烧得更快、更难灭,也更丧心病狂。这要是你家附近的那辆车,结果怎样,想想都后怕。
问题出在哪?电池呗。你知道,现在的动力电池为了能跑得更远,几乎都在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最常用的电池无非两类:三元锂和磷酸铁锂。三元锂能量密度高,跑得更远,充电速度也快,但也因为性质活泼,热失控之后就像一个小炸弹。而磷酸铁锂稳定性好,难燃,但续航和快充差了点儿。不难发现,小米SU7 Ultra、理想MEGA以及保时捷Taycan,搭载的全是三元锂,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目前多出现在入门车型。耗着“续航焦虑”和“快充焦虑”的这场军备竞赛,咱们消费者也只能跟着车企用眼前的方便换潜在的危险。
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没办法解决吗?新国标已经在路上了。2025年更新的新能源电池国标,不光严了热扩散测试标准,还增加了底部撞击等一系列测试。这么十来年后车子在安全上应该会靠谱许多吧?
国标再严,又有多少保证呢?这一点也是大家心里没底的。比如理想MEGA这车,据官方说,早就已经满足新国标里那些更高的安全要求可还是冒出来了底盘燃烧的事故。所谓不起火、不爆炸的承诺,现实里还是要打个巨大的问号。电池技术到底算“年轻”,距离真的让人放心,估计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
这时候车企自然站在聚光灯下,面对的是比产品召回还要致命的危机,对行业影响也是深远的。技术要走得远的前提是得让人放心吧?但这几起事故却在警示大家,行业里可能还有未发现的漏洞,类似“功能安全”方面的不足。
有一个内行人跟我聊过新能源车的现状,他这样说:“销量是看得见的,可技术短板你真不碰到坑,是很难发觉的。”这句话真戳心。无论是车厂还是消费者,用眼前能看到的好处去赌,看不见问题爆发的溅射烈焰,总归不是从兜里掏几个标准就能解决的事儿。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所在的那个“房间”,而那只“房间里的大象”,真的谁都不敢不看了。新能源车的下半场何时开始,我不知道。但能确定的是,上半场安全关,生命线,必须第一时间补上,连窗户纸都再也捅不起。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