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您经常上网,可能会注意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
在抖音、微博这些大家伙儿天天刷的平台上,突然之间冒出来一大堆关于理想汽车的图片和视频,内容出奇地一致:全都是理想汽车在各种地方不按规矩停车。
有的车横着放,一辆车占了两个车位;有的车斜着停,半个身子还在车道里;还有的干脆就堵在人家小区的消防通道上。
一时间,网上就多了一个新词儿,叫“理想车主素质”,点进去一看,那真是铺天盖地,感觉全中国的理想车主,一夜之间都忘了驾校教练是怎么教的了。
这事儿闹得比前段时间理想L8和一辆大卡车相撞的新闻还要沸沸扬扬。
毕竟,撞车那个事儿,大家讨论的还是车子结不结实、安不安全这些技术问题,是就事论事。
可现在这个“车主素质”的话题,性质就变了,它不再是讨论车,而是直接把矛头对准了开车的这群人,甚至带上了一点人身攻击的味道。
很多网友一看,第一反应就是:“嚯,原来开理想的都是这样的人啊?”一个负面的标签,就这么轻飘飘地贴上去了。
说实话,这种乱停车的现象,哪个牌子的车主里没有呢?
您在自己家小区或者公司楼下转一圈,肯定也能看到各种各样停得歪七扭八的车,奔驰、宝马、奥迪,甚至是几万块的代步小车,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车主群体那么庞大,总有那么些不太自觉的人。
但奇怪就奇怪在,为什么这次偏偏是理想汽车被拎出来,遭受了这么一场全国范围内的“集中曝光”?
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人拿着一个放大镜,专门在全国各地搜寻理想汽车的停车问题,一找到就拍下来发到网上,而对旁边可能停得更离谱的其他品牌车辆却视而不见。
这种集中程度和覆盖范围,确实不太寻常,让人不得不怀疑,这背后是不是有股力量在悄悄地推动。
咱们也得讲道理,从客观上分析一下。
理想L系列的车,像L7、L8、L9,确实都是大家伙,车长都超过了五米,车宽也接近两米。
这么大的车身,在一些规划得比较早、车位比较紧凑的老旧小区或者商场地下车库里,停车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再加上理想汽车主打的卖点是“奶爸车”,很多车主都是拖家带口的,有时候着急忙慌地要安顿孩子或者老人,一不留神,停车停得没那么标准,这种情况也完全可能存在。
所以,要说有没有理想车主真的乱停车,那答案是肯定有。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个别车主的行为,能解释现在这种全网都在“找茬”的现象吗?
显然是解释不通的。
这就好比一个班里,总有几个同学偶尔会迟到,这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突然有一天,学校里所有的大喇叭、宣传栏,都在循环播放这几个同学的迟到记录,还配上特写照片,那这事儿的味道就全变了。
大家心里都会犯嘀咕:这是不是在故意针对这几个孩子啊?
所以,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另一种可能,那就是市场竞争。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那竞争激烈程度,简直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各个品牌之间为了销量和市场份额,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
理想汽车在过去几年,凭借着增程式技术和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确实是异军突起,销量一路高涨,2023年一年就卖了超过37万辆车。
这样的成绩,必然会动到其他竞争对手的蛋糕,让很多人眼红。
当在产品技术上短时间内难以超越对手时,从品牌形象、用户口碑这些“软肋”下手,就成了一种成本低、见效快的竞争手段。
制造“理想车主素质差”这个话题,可以说是一步很“毒”的棋。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第一,成本极低,不需要做复杂的实验,也不需要花大价钱,只要发动网友随手拍,或者自己组织人去拍就行。
第二,杀伤力巨大,因为它攻击的不是冰冷的汽车,而是活生生的车主群体。
它试图在老百姓心里建立一个简单的等式:开理想车=没素质。
这对于那些非常在意社会评价和个人形象的潜在买家来说,是很有劝退效果的。
第三,也是最麻烦的一点,就是理想汽车很难为自己辩解。
它能怎么办呢?
发个官方声明说“我们绝大多数车主都是高素质人才”?
这话听起来既苍白又无力。
难道要去统计全国所有品牌车辆的违章停车率,再拿数据说话吗?
这根本不现实。
所以,面对这种攻击,理想汽车就陷入了一种有口难辩的尴尬境地。
这场风波对于理想汽车的打击,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它直接动摇了理想汽车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品牌根基。
过去,一提到理想,大家想到的就是“奶爸车”,是家庭、是责任、是温馨。
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情感标签,也是很多中产家庭愿意掏出三四十万选择它的重要原因。
可现在,这个温暖的标签旁边,被强行贴上了一个“素质低”的负面标签,就像一杯纯净的牛奶里滴进了一滴墨水,瞬间就让人感觉不舒服了。
这会让现有的车主感到委屈和愤怒,也会让潜在的客户心里打鼓:“我买了这车,会不会也被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
更要命的是,这件事发生的时间点,对理想来说实在是太关键了。
理想汽车正处在一个从增程式向纯电车型全面转型的十字路口。
他们寄予厚望的第一款纯电车型MEGA,刚刚上市就因为外形设计的问题,在网上被各种恶搞,开局就不太顺利。
现在,整个品牌的用户群体又被卷入了这场素质风波,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如果品牌口碑真的因此崩塌,不仅会影响到现有L系列车型的销售,更可能给后续纯电车型的推广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毕竟,愿意花五十多万买一辆国产纯电车的消费者,对品牌的形象和调性会更加看重。
所以说,这才是真正考验理想汽车和它的创始人李想的时候。
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一场关乎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的硬仗。
怎么去应对,怎么去化解,怎么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稳住阵脚,重新凝聚用户的信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实,放眼整个中国汽车行业,这种现象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随着国产品牌的崛起,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产品和技术的硬实力比拼,这种围绕品牌形象和用户认知的“软实力”较量,恐怕会越来越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