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指责:中国汽车耐用性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质量逊于欧美

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的数量激增,确实帮了市场弥补空缺,可俄罗斯媒体有篇报告直言不讳,指出咱们的车子耐用程度只相当于德国车的一半,容易生锈,整体质量水平跟欧美车比起来差一些。怎么会这样?

俄罗斯媒体联合测试机构曾跑到全国多个地方,实地调查了17个中国汽车品牌。结果一看,五个品牌的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车身就开始生锈,零部件也老化得挺快。跟德系车一比,明显差上一截,寿命也就大概只有人家的二分之一。这问题挺扎心的。

俄罗斯冬天特别寒,当地路上撒盐挺频繁的,对车子的防锈保护要求也挺高。可惜啊,咱们一些国产车型在这方面适应性不太行,容易出现腐蚀问题,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也就大概五到七年,和欧美品牌比起来,差了不少,那边的车能跑十到十五年,寿命可是长得多。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耐用性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质量逊于欧美-有驾

出租车司机反映,中国车在低温条件下启动不太顺,电子设备也容易出毛病。在国内,这种情况也不少见,消费者平台上关于锈蚀的投诉占了将近三成,涉及好多品牌和车型。年检政策挺严格,老车很容易被淘汰掉,平均使用寿命大概六到八年,而美国那边能跑十二年以上。

耐用性测试得结合当地环境来看。俄媒这份报告是按照数据来的,自从二零二二年起,中国车在出口到俄罗斯的数量迅速增加,到了二零二四年,已经超过一百万辆,但质量适应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专家分析,俄罗斯车主对车辆的要求挺高,大家以前都喜欢德国车,跟这个一对比的话,中国车的短板就明显出来了。

中国汽车行业起步起来晚,发展挺快的,但还得一件一件补足短板。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耐用性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质量逊于欧美-有驾

腐蚀的问题主要出在用料和工艺上。有些厂家为了省成本,选用普通钢材,防腐层又薄,一遇到盐雾和潮湿的环境就吃不消。电泳这块没跟上,车身防护力度不足,俄罗斯沿海和北方那边路况差,锈蚀速度特别快。

整体品质相比欧美要差点儿,也跟发动机的耐用程度和零件的匹配有关系,低温环境下还会加速老化。市场反馈很直白,俄罗斯的车主用五年买的中国SUV,锈斑满布,但同期的德系车还算行得通。这还不算,维修成本也高,五六年后可能比新车还贵,影响口碑的事儿就那么摆着呢。

在国内,沿海地区的车主反映锈蚀挺严重,售后有时候还会把责任归咎于驾驶不当。这事儿在政策层面上也是个隐患,年检时淘汰掉一些老旧车辆,实际上也在变相缩短车子的使用寿命。比起欧美车那防腐蚀的合金用得多,涂料的标准也更高点,中国品牌得多多学习,才能提升抗锈性能。

2024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突破两百万辆,高价车型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耐用性方面的质疑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实话实说,这些反映确实有依据,中国汽车从追赶到并驾齐驱,材料方面的升级稍微慢了一些,车企们得坦承这一点。不能为了压缩成本而牺牲品质,适应不同出口环境才是关键。国内消费者也更看重实用性,锈蚀等问题的投诉促使厂家不断改进。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耐用性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质量逊于欧美-有驾

眼下,中国汽车工业正全力弥补短板,像吉利、长城这些品牌在俄罗斯坚持了四五年,期间没出什么大问题,有些车型还能跑到十二年呢。在新能源方面,比亚迪和蔚来在碰撞测试中表现不错,防腐性能也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比亚迪用刀片电池技术,让它的电动销量稳踞全球第一,小米的SU7采用压铸车身,目标直指特斯拉。出口市场上,越来越多高端车型打破了低质的印象,用镀锌钢板和注蜡工艺的车型也是证明了效果,一汽大众的相关车型也验证了这些措施的实用性。

俄媒指责:中国汽车耐用性仅为德系一半!易腐蚀、质量逊于欧美-有驾

中国车企现在可是真拼劲十足,投入不断增加,工艺升级得飞快,从追求高性价比到注重品质提升,都是拼的。售后服务也在往长远规划走,比如德系品牌那样,搞十二年的防锈保证,责任落实得挺到位。

批评起到推动作用,在中国制造的发展路上,原本的短板逐渐变成了优势。电动车领域迎来转机,比亚迪ATTO3在欧洲市场卖得不错,小米的雪地测试表现也挺稳。

到2024年,发展实打实,品质才是真本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