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万买的“准新车”?实际里程竟翻倍!女子维权反赚25万

在二手车市场,里程数是衡量车况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车辆的价值和使用寿命。然而,有些商家为了获取更高利润,会通过篡改里程表的方式隐瞒车辆的真实使用情况,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聊聊二手车交易中的那些事儿,以及消费者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

2024年4月,贾女士在某APP上看中了一辆品牌二手车,表显里程为76934公里。商家在微信交流中明确表示,车辆的里程数是真实的,不存在篡改的可能。基于对商家的信任,贾女士通过邮寄合同、线上转账和物流发货的方式完成了交易,最终以24.8万元的价格购得这辆车,并支付了2300元的运输费用。

24.8万买的“准新车”?实际里程竟翻倍!女子维权反赚25万-有驾

然而,当贾女士将车辆送检后,却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这辆车在2024年1月13日的实际行驶里程已经达到了181000公里,几乎是表显里程的两倍多!贾女士认为商家存在欺诈行为,要求“退一赔一”,但商家拒绝赔偿。于是,贾女士向常州市新北区消费者协会投诉,寻求帮助。

24.8万买的“准新车”?实际里程竟翻倍!女子维权反赚25万-有驾

经常州市新北区消费者协会和市场监管局的调查,确认了商家存在调表欺诈行为,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然而,双方在赔偿问题上仍未达成一致。为了帮助贾女士维权,常州市新北区消费者协会的“黎辉工作室”积极协助她收集证据,并安排工作人员作为她的诉讼代理人代为起诉。最终,法院判决贾女士胜诉,商家及相关股东承担“退一赔一”的连带责任,贾女士共获得49.8万元的退赔款,诉讼费用也由被告承担。

24.8万买的“准新车”?实际里程竟翻倍!女子维权反赚25万-有驾

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消费者维权的胜利,也凸显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在维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以要求赔偿商品价款的三倍。虽然贾女士本可以要求更高的赔偿,但她考虑到商家的承受能力,最终选择了“退一赔一”的方案,这一决定也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24.8万买的“准新车”?实际里程竟翻倍!女子维权反赚25万-有驾

二手车市场作为一个复杂的交易环境,消费者在购车时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与此同时,商家也应诚信经营,如实告知车辆的真实情况,避免因欺诈行为而承担更大的法律风险。

对于消费者来说,购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可以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车辆进行全面的检测,尤其是对里程数、事故记录等关键信息进行核实。此外,保留好购车合同、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也在维权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二手车交易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只要消费者保持警惕,善用法律武器,就能够有效避免损失,甚至像贾女士一样,通过维权获得合理的赔偿。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在购车过程中感受到公平与诚信,享受到驾驶的乐趣与安心。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仅看到了消费者维权的力量,也感受到了社会对公平交易的追求。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营造一个更加透明、诚信的二手车交易环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