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 "说走就走的旅行",却是不是听过“说走就走的离开”?但福特汽车真是这么干的。话说四年前,福特在印度折腾出个20亿美元的大窟窿,不仅亏得那叫一个刻骨名心,还一气把两座整车工厂一关,走得那叫一个绝情。结果呢?今年,它又回来了。不是悄悄回来,而是高调宣布要往印度金奈工厂砸3.7亿美元,整修厂房干生产高端发动机,出口给非洲拉美啥的。这一波操作要说玄学吧,也不是。要说不玄吧,又得仔细掰扯掰扯。
你还记得,为什么福特当年在印度混得那么惨吗?就没弄明白印度市场的脾气。人家喜闻乐见那种“物美价廉,还不容易坏”的车,比如马鲁蒂铃木,直接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而福特呢?产品线老旧、价格死贵,销售网络咧?稀稀拉拉。想买的人都找不到门儿,你说咋整。结果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直接退出了。
可这次,福特学聪明了。它不打算从印度人身上赚钱了,人家换了个路子。说得清楚点,就是要利用印度当个生产基地。发动机在金奈造出来,运往亚非拉等地,那些地方还有市场需求。按照福特的规划,到2029年,每年能从这儿整出23.5万台发动机。新增的600个就业岗位,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回馈。但别误会,这些发动机可不是造来给美国人开的,压根不打算卖到美国去。这里面有故事。
其实吧,福特的算盘打得挺明白。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低得让人眼红。数印度技术工程师的时薪才1.46美元,美国这边呢,直接35.67美元,差了二十多倍。加上印度政府还慷慨地送一堆税收优惠和生产补贴,想着就划算。再加上金奈这个地方也不是一般的工业“宝地”,有“南亚底特律”之称,汽车上下游产业链老齐全了,再多几个福特这样的工厂,也不会慌。你别看这里工资低,工人技术水平还真不赖。
而且这地儿有个优势就是出口方便。金奈有个大港口,货一造好,就嘀嘀进仓,嘟嘟上船,几天就能漂去东南亚或者非洲啥的,这时间成本和路费那是真的香。其实福特挺聪明,捡了个现成的底子,之前在印度落地时候的1.2万名员工、添置的设备啥的,现在正好用得上,也不用从头来过。
不过福特这次“回来了”,表面的理由大伙儿都看明白,那些背后的事,你要是琢磨明白了,就更能看出来企业那点真实的小心思。现在的国际贸易环境,你也知道,没多好,以美国为代表的几个大佬,整天搞那些关税、保护主义什么的。特朗普当年喊得震天响的“美国制造回流”,不少企业其实都没真心买账。原因很简单,真要什么都搬回美国,大多企业估计连裤衩都赔光了。
你看汽车发动机的事儿吧,这玩意太复杂了,要用到的零件得靠几百家供应商协同作业。你要非强行把那些供应链全挪回本土,这得耗费多少钱?花多少年?谁知道明天政策会不会变?企业不是傻子,大家拿算盘嘀嗒一算,真心觉得与其迎合政治口号,还不如脚踏实地找利润点来的实际。
这时候你再看福特,聪明得很。表面上,它说我们关怀美国制造业,在密歇根建电动车工厂,其实背后早把生产的核心之一,悄悄搬到了印度。两边下注,既成全了美国人面子,还能低成本讨生活,这两栖生意,比那些只会听令的傻企业可有智慧得多。
说到“全球化”,最近这些年,其实也掀翻了不少传统认知。过去,我们都觉得全球化是“哪里都一样”,随便挑个地方开厂卖货,没啥大不一样。但近年来,国际形势变了。现在讲究“哪里性价比高”——最便宜干得最快最聪明的,活就给它干。那你说能选谁?墨西哥、越南、印度一类地方自然是那个谁“了不起”。
有个小看点,福特这回在印度造的发动机,很可能是为混合动力车做的。因为欧美那边现在在大力转型纯电动车,可是在亚非拉某些地方,传统燃油车其实还有市场。只毕竟手里掂量着舒舒服服过日子的账,纯燃油车也逐渐难赚大钱了,所以福特干脆走“混合动力”的权宜之策,暗戳戳地捡这些市场空白点。我寻思着,这也可能是它留在印度的一张“逆袭”牌。
所以虽然福特在锦奈工厂造发动机,看起来干的是件具体活儿,但背后偷偷盘算的,早就是怎么继续挣全球化的钱。到头来,它给人讲清楚了一个道理:搞企业花最少的钱,赚最多的钱,才是王道。其他的虚头巴脑,让别人去较劲吧。这可能就是福特的生存智慧了。2029年,第一台发动机下线,咱再看这一步到底棋高一着,还是另一次冒险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