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净推荐值第一,智己L6紧随其后,而极氪却跌出前二十?
看到《2025年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品牌健康度研究》这份报告时,我第一反应是:NPS(净推荐值)这玩意儿,怎么又成“隐形冠军榜”了? 毕竟,销量能刷出来,营销能炒起来,但一个老车主愿不愿意主动跟朋友说“这车真香”,那可是实打实的口碑投票。这份由杰兰路发布的调研显示,小米SU7不仅在中大型及以上轿车中拿下NPS第一,其品牌整体推荐值也一骑绝尘;而智己L6则稳居第四,品牌层面位列第七——这成绩,可不只是靠发布会和短视频堆出来的。
那问题来了:在新能源车百花齐放的今天,大家拼的到底是马力、续航,还是谁家发布会更炫酷?不,真正拉开差距的,其实是“用户愿不愿意为你说话”。
从“听说过”到“我推荐”:品牌认知的三重门
各位车友,咱们买车,第一步是不是先得“听说过”?比如小米造车,哪怕你没看过SU7的参数,也大概率刷到过雷军演讲、SU7纽北刷圈、雷总亲自试驾的视频。这种国民级品牌的跨界入场,自带流量光环,品牌知名度直接拉满。根据杰兰路数据,小米在品牌信心指数上表现抢眼,背后是“米粉”基础+全生态联动的降维打击。
但“听说过”不等于“我认可”。我朋友老李,原本是燃油车铁粉,去年试驾完智己L6后,居然把家里那辆德系B级车换了。问他为啥?他说:“这车开起来,底盘稳得像贴地飞行,转弯时车身不晃,刹车也不点头,关键是——它会‘思考’。”
这话听着玄乎,其实说的是智己那套灵蜥数字底盘1.0系统。这可不是简单的悬挂调校,而是通过算法实时计算四轮扭矩、转向角度、车身姿态,甚至能预判爆胎风险。更让我佩服的是,智己在车型上市一年后,还主动为老车主升级爆胎稳定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这在行业内几乎是独一份。别的品牌忙着“背刺”老车主,它倒好,给老车主“续费安全感”。你说,这样的品牌,谁不想推荐给亲戚?
细节见真章:那些纸上看不到的“理工男浪漫”
说到底,真正的技术,不是堆参数,而是解决用户没说出口的焦虑。
比如风阻系数,大家都说越低越好。小米SU7做到0.195Cd,确实惊艳。但智己L6呢?0.206Cd,听起来差一丢丢,可你真开过就知道——它不是靠“溜背”造型硬压风阻,而是用智慧四轮转向+动态空气悬架,在高速时自动调整姿态,让风“听话地绕过去”。我试驾过一次,时速120码变道,车内水杯几乎不晃,那种稳,是骨子里的。
再说智能化。现在L2级辅助驾驶基本是标配,但体验天差地别。小米SU7依托澎湃OS生态,车机流畅度确实“秒杀”一众对手。可智己的IM AD智驾系统,走的是“数据+算法+用户共创”路线。它会记录你的驾驶习惯,比如你喜欢激进超车还是保守跟车,然后慢慢“学会”你的风格。开久了,你会觉得这车像懂你的副驾。
老车主的“推荐值”,才是最贵的广告
我们常听车企说“用户是家人”,可真把用户当家人的,没几个。极氪的NPS只有29.5,排第41位,这数字背后,是价格战和频繁换代带来的信任危机。有位极氪001老车主跟我吐槽:“我提车半年,新款续航多100公里,价格还降了2万,你说我推荐不推荐?推荐了不是打自己脸?”
反观智己,虽然品牌知名度不如小米、特斯拉,但它的用户忠诚度却在悄悄爬升。JD Power 202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魅力指数中,智己L6和小米SU7并列大型纯电动轿车前两名——这说明什么?说明产品力足够硬,用户愿意用脚投票。
我采访过一位北京的智己LS7车主王姐,她原本是某德系豪华品牌车主。她说:“以前觉得开BBA有面子,现在发现,智己的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组合,在早晚高峰自动变道、避让大货车时,比我老公开得还稳。”她现在已经推荐了三个朋友去看车,其中两个已经提了L6。
横向对比:谁在“卷”用户,谁在“割”用户?
我们拿三款车简单对比下:
维度 小米SU7 智己L6 极氪007
NPS排名(中大型及以上轿车) 第1 第4 未进前10
品牌信心指数(杰兰路2025) 高 中高 中
核心技术亮点 澎湃OS生态、低风阻设计 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 吉利SEA架构、800V快充
用户关怀举措 社群运营强,但硬件升级少 上市一年后仍升级核心安全功能 频繁OTA,但价格波动大
主销区域 全国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长三角、京津冀为主 全国覆盖较广
你看,小米赢在“国民认知+生态协同”,智己赢在“技术迭代+用户尊重”,而极氪……赢在产品力,输在用户信任。这就像考试:大家都答对了题,但有人卷面整洁还写了解题思路,有人直接抄答案,你说老师更欣赏谁?
理性消费提醒:别被“爆款”绑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老铁们,我必须说句实在话:没有完美的车,只有适合你的车。
如果你是科技极客,喜欢生态联动、手机一碰传车,那小米SU7确实香。但如果你更看重底盘质感、高速稳定性,尤其是经常跑高速或山路,智己L6那种“稳如老狗”的操控,可能更适合你。
而且别忘了,智己今年还要推增程车型,这对充电不便的二三线城市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最近去成都出差,发现街上智己的能见度明显高了——说明它的渠道正在下沉,不再是“长三角专属”。
未来已来:谁能笑到最后?
新能源的下半场,不再是“谁嗓门大谁赢”,而是“谁更懂用户心”。
小米靠品牌势能快速破圈,智己靠技术深耕赢得口碑,特斯拉靠全球规模维持统治。但长期来看,NPS才是检验品牌的终极标尺。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炒的。
我常想:一辆车,能不能在三年后还被车主津津乐道?能不能在电池衰减、系统老化后,依然愿意推荐给朋友? 这才是真正的“长期主义”。
所以我想问问大家:
你愿意为哪辆车“代言”?是冲着品牌买的,还是试驾一次就“种草”的?
你最看重一辆新能源车的什么特质?是智能化、操控,还是品牌温度?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我会一一回复。
顺便透露个花絮:上次我去智己体验店,销售小哥居然主动劝我“别急着订,等增程版出来再看”,这操作……说实话,有点圈粉。
总结一下:
新能源时代,品牌之间的差距,表面看是知名度,深层看是用户信任。
小米赢在“广度”,智己赢在“深度”,而最终胜出的,一定是那些把技术做实、把用户当人、把口碑当命的品牌。
酒香也怕巷子深,但真香的车,迟早会被懂的人看见。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