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辅助驾驶计划年内在中国落地

点击关注不迷路

特斯拉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智能辅助驾驶计划年内在中国落地-有驾

特斯拉的“智能驾驶”来了,但咱们先别急着上车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特斯拉又成了焦点。

这次它没搞什么“未来已来”的大场面,而是老老实实把自家的智能电动车、人形机器人和超充桩搬到了现场,顺便透露了一个关键消息: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计划在2025年内在中国进一步落地,目前正等待监管部门审核。

听起来挺热闹,但咱们得掰扯清楚:

这事到底值不值得兴奋?

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到底有多靠谱?

它跟咱们普通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一、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到底是个啥?

先说点实在的。特斯拉这次提到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驾驶员监管版)”,翻译成人话就是:

这车能自己开车,但司机得盯着点。

比如路上遇到突发情况,系统可能反应不过来,这时候你得随时接手。

听起来像是“半自动”模式,但特斯拉的厉害之处在于,这套系统已经在全球跑了超过72亿公里:

这相当于绕地球18万圈,数据量足够撑起一套庞大的“经验库”。

不过,别被数据吓到。

特斯拉自己也说了,这套系统在美国部分地区的“无驾驶员监管版”要到年底才开放。

啥叫“无监管”?

简单理解就是:你坐在车里打游戏,车自己跑。

但中国这边还没过审,得等监管部门点头。

所以目前在国内,特斯拉的“辅助驾驶”还是个“半成品”,司机该踩刹车时还得踩。

二、技术到底行不行?实测数据说了算

前两天懂车帝做了个测试,把市面上36款车的辅助驾驶系统拉出来遛弯。

结果发现,没有一辆车能完美通过所有测试项目。

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X在高速场景下表现还不错,6个测试项目里能过5个,但遇到“高速桩桶”或者“消失的前车”时,还是得靠司机救场。

城市道路更复杂,Model X在9个项目里过了8个,算是所有车里表现最好的,但也不是满分。

这说明啥?

特斯拉的系统确实比其他车企强,但离“完全自动驾驶”还有差距。

就像考试,它考了90分,但剩下的10分可能才是关键,比如遇到突然横穿马路的电动车,或者暴雨天导航失效,这时候系统可能直接“懵圈”。

三、特斯拉的底气:数据、算力和“抄作业”

特斯拉敢这么高调,不是没理由的。

它手里握着三张牌:

1. 数据量大:

全球数百万辆特斯拉车每天都在跑,这些车的行驶数据会实时上传到特斯拉的服务器,用来训练算法。

说白了,就是“别人撞过的坑,它学得更快”。

2. 算力够硬:特斯拉德州工厂最近又加了1.6万块H200 GPU显卡,算力相当于6.7万块H100。

这啥概念?

相当于给系统配了个“超强大脑”,能同时处理海量信息,比如同时分析100辆车的行驶轨迹。

3. 技术“抄作业”: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用的是跟汽车同源的AI技术。

简单说,就是“给机器人装了辆车的脑子”,让它能在仿真环境里自己学动作,不用真人教。

这招挺聪明,省了大量调试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技术优势更多是“后台功夫”,跟普通车主的实际体验关系不大。

咱们关心的还是:这车开起来到底安不安全?

四、监管这道坎,特斯拉能迈过去吗?

特斯拉在中国落地的“驾驶员监管版”辅助驾驶,现在卡在监管部门审核这一步。

为啥审核这么严?

道理很简单:

技术再先进,也得先保证人命安全。

国内对自动驾驶的监管有个原则:

“安全第一,效率第二”。

比如,系统遇到紧急情况时,必须能快速提醒司机接管,而不能“自己硬扛”。

特斯拉的系统在海外跑得挺顺,但中国路况复杂得多:

堵车时有人插队、电动车横冲直撞、雨雪天路面打滑……

这些场景都得提前测试。

再举个例子:美国高速公路上车速快、路况简单,特斯拉的系统能轻松应对;

但北京二环路的早高峰,可能直接让它“CPU过热”。

所以监管部门审核时,肯定得盯着这些细节。

特斯拉自己也说了,得等“所有安全措施到位”才能开放,这话听着像是“我准备好了”,但监管部门未必这么看。

五、国内车企怎么看?有人点赞,也有人观望

特斯拉的“辅助驾驶”要进中国,国内车企是啥反应?

有意思的是,小鹏、理想、华为这些公司的高管都公开表示“欢迎特斯拉来竞争”。

为啥?

因为特斯拉的技术确实能倒逼行业进步。

比如,它用的纯视觉方案,靠摄像头识别路况被很多人质疑“不如激光雷达靠谱”,但实测效果还不错,这逼得其他车企也得在视觉算法上多下功夫。

不过,国内车企也有自己的算盘。

比如比亚迪的“云辇系统”主打舒适性,理想靠“冰箱彩电”吸引家庭用户,华为则强调“车机互联”。

大家的卖点不同,特斯拉的“辅助驾驶”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刚需。

毕竟,大多数人买车还是图个省心,不是为了当“小白鼠”。

六、未来几年,特斯拉要经历啥变化?

特斯拉自己说,未来几年会从“前自动驾驶时代”迈入“后自动驾驶时代”。

这话听着像口号,但拆开来看,其实分三步走:

1. 先让系统跑起来:先在美国部分城市开放“无监管版”,让车自己跑,但得确保安全。

这相当于“小范围试运营”。

2. 全球铺开:等美国验证没问题,再把技术复制到欧洲、中国等地。

特斯拉强调“支持跨区域部署”,意思是算法能快速适应不同国家的路况。

3. 彻底“放手”:最终目标是让车完全自主,司机可以全程当“甩手掌柜”。

但这个目标至少得5年以上,因为技术、法规、用户习惯都得跟上。

七、咱们普通人该咋看?

最后聊聊重点:特斯拉的“辅助驾驶”到底值不值得买?

如果你是科技爱好者,可以试试。

毕竟特斯拉的系统在实测中表现最好,日常通勤时能帮你省不少力气,比如堵车时自动跟车、高速上自动变道。

但如果你是实用主义者,建议等等。

原因很简单:技术还没完全成熟,价格也不便宜。

特斯拉的辅助驾驶选装包动辄几万元,这笔钱买个安心,可能不如装个行车记录仪实在。

另外,别指望买了特斯拉就能“躺平开车”。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司机还是得盯着路况。

就像特斯拉自己说的:“系统是辅助,不是替代。”

开车时别光顾着看手机,关键时刻还得你上。

技术进步值得期待,但别急着“上车”

特斯拉的智能辅助驾驶确实走在了行业前列,但它的落地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被“未来感”冲昏头脑,不如理性看待技术的局限。

毕竟,开车这事儿,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特斯拉的“辅助驾驶”或许能帮我们省点力气,但方向盘,还得握在自己手里。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