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

说起smart这个牌子,咱们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肯定是那个方头方脑、只有两个座位、在城市里钻来钻去特别灵活的小家伙,也就是经典的fortwo。

那车是真的小,车长也就两米五左右,比现在很多车的轴距都短,掉个头几乎原地就能完成,停车更是见缝插针,随便一个车位的犄角旮旯就够它安身了。

虽然车小,但凭借着奔驰赋予的优秀设计和品牌光环,它一点也不显得廉价,反而成了一种时尚、个性的象征。

可现在,你要是再去关注smart,可能会有点犯迷糊。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新出的smart精灵1号,车长已经达到了4米27;精灵3号,更是有4米4;而即将登场的精灵5号,尺寸直接拉到了4米7,轴距都2米9了。

这是什么概念?

这已经妥妥地进入了主流家用车的尺寸范围,跟我们印象里那个“小”smart,简直是两个物种。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smart这是怎么了?

是不是长着长着,把自己给忘了?

那个曾经以小为美的品牌,怎么也开始随大流,越做越大了呢?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现实的,也跟咱们中国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概在五年前,smart迎来了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它不再是奔驰一个人的“亲儿子”,而是变成了奔驰和咱们中国的吉利集团共同孕育的合资品牌。

这一变,整个品牌的战略方向就得跟着大调整。

以前在欧洲,像fortwo那样的小车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欧洲很多老城区的街道非常狭窄,停车位也紧张,大家买它更多是作为家里第二辆、专门用于城市代步的工具。

但这个模式搬到中国来,就行不太通了。

咱们大多数家庭,买车首先考虑的是“一车多用”,得能坐下一家老小,周末能开出去郊游,后备箱还得能装东西。

一个只能坐两个人的小车, مهما再怎么潮,也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所以,新的smart团队,尤其是负责市场营销的张明霞女士就明确表示,品牌需要“焕新”,不能再固守那个小众市场了,而是要借助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去寻找更主流的细分市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精灵1号、3号和5号的诞生。

它们保留了smart品牌的设计感和时尚调性,但在尺寸和实用性上,彻底向主流市场靠拢。

特别是精灵5号,车长4米7的尺寸,意味着它要面对的是最激烈的家庭用车竞争。

为了打消用户的里程焦虑,它不仅塞进了一块容量高达100度的巨大电池,续航号称能到740公里,甚至还准备了一套名为“EHD超级电混”的技术。

这就让很多人不解了,纯电续航都这么长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搞个混动?

品牌的技术负责人羊军解释得很直白:这是为了拓展更多的使用场景。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有了这套混动系统,你不仅可以在城市里用纯电,还能毫无顾虑地开着它去东北、去西部,不用担心冬天电池衰减,也不用担心在偏远地区找不到充电桩。

他们甚至还计划推出小电池的插混版本,在没电的情况下,油耗也能做到百公里4.4升左右,这比很多传统燃油车都省油,而且开起来的感觉还和纯电车一样平顺安静。

你看,这完完全全就是从咱们中国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设计产品。

当然,车子变大了,争议声也随之而来。

很多人觉得,smart之所以是smart,就是因为它“小”,现在变得这么大,那和市面上其他电动车还有什么区别呢?

跟它定位相似的MINI,不管怎么换代,经典的圆形大灯和车身轮廓都保留着,一眼就能认出来。

smart把自己的核心特点给丢了,是不是一种品牌上的迷失?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面对这样的质疑,smart官方一开始的回答显得有些保守,他们强调品牌的核心是“敢于做不一样的事”,希望在技术路线和产品形态上进行多元化的尝试,目标是在五年内变得更主流,把好的技术都用在smart上,而不是死守着过去的小众市场。

就在大家以为smart要在“变大”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时,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

在德国的慕尼黑车展上,smart打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叫“smart can take many forms”,翻译过来就是“smart可以有很多种形态”。

这话里有话,紧接着,官方就透露了一个重磅消息:明年将会推出两款新的“偶数”车型,比如精灵2号。

更关键的是,下一款新车的形态将不再是目前清一色的SUV,而是在一个全新的维度上,给出一个“不被定义”的回归。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点燃了老粉丝们的期待。

这不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别急,我们没忘本,那个你们心心念念的小smart,马上就要回来了!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传说中的精灵2号,很可能就是继承了fortwo精神的“初心之作”。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今天这个时代,认认真真地造一台高品质的小型车,到底有多难?

可能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车子越小,技术含量越低,成本也越便宜。

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

smart的CTO羊军就直言,作为搞研发的,他其实更愿意做大车。

为什么?

因为造小车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首先是安全问题。

现在的消费者可不比从前,大家买小车,绝不意味着愿意在安全性上打折扣。

你必须得用上和那些大车一样的高强度钢材,安全气囊一个也不能少。

但在一个本身就很紧凑的车身里,要布置出足够的碰撞吸能空间,每一毫米的设计都要反复推敲,这背后的工程难度和成本,甚至比造大车还要高。

其次是空间布局。

这简直就像是在一个火柴盒里装修一栋别墅。

巨大的电池包要平整地铺在底盘上,前后电机、电控系统、空调压缩机等等一大堆零部件都要找到合适的位置。

smart官宣两座回归,经典设计再现,小巧更吸睛-有驾

在塞满这些东西之后,你还得保证车内的乘坐空间不能太压抑,储物空间也得够用。

这考验的已经不是简单的设计能力,而是极致的空间利用魔法了。

smart现在的做法就是,像精灵1号和3号这样的车型,在4米多的尺寸上尽量克制,然后通过精巧的设计,把内部空间挖到极致。

最后,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成本和“豪华感”之间的平衡。

在燃油车时代,小车因为成本低,发动机抖动、变速箱顿挫,大家也就忍了。

但现在是电动时代,电机带来的平顺和安静是与生俱来的优势,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水涨船高。

大家希望在小车上也能看到大尺寸的中控屏幕、流畅的智能车机、好用的语音助手,甚至还想要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

所有这些配置堆上去,成本自然是水涨船高。

如何在有限的成本内,把一台小车做得既安全、又智能、体验又高级,同时还要定一个有竞争力的价格,这对任何一个厂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smart未来的回归,并不是简单地复刻一个电动版的fortwo,而是在传承经典“小”理念的同时,用全新的技术去解决今天造小车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在传承与突破之间,找到那个最精妙的平衡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