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是不是都有点感觉,咱们中国的汽车市场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一边是新闻里天天说,今年上半年汽车销量又涨了,出口量更是创了新高,形势一片大好。
可另一边呢,只要你去4S店里转一圈,就会发现车价便宜得跟闹着玩似的,折扣一个比一个狠,销售员比你还着急。
这就奇怪了,既然车卖得这么好,车企们为什么还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个个都说日子不好过呢?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特别是,为什么感觉所有车企,不管是老牌的还是新来的,都好像商量好了似的,把炮口齐刷刷地对准了比亚迪?
咱们今天就来当一回“局内人”,把这些数据和现象掰开了、揉碎了,用大白话聊聊2025年上半年,这个看似红火的车市,底下究竟是怎样一番龙争虎斗的景象。
首先,从大面上看,数据确实是挺好看的。
今年一到六月份,全国乘用车卖了快1100万辆,比去年同期多了百分之十还多,这个增长速度在全球都算得上是拔尖的。
更让咱们中国人自豪的是汽车出口,光是前五个月,就往国外卖了216万辆车,其中超过一百万辆都是新能源车,这个势头可以说是相当猛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咱们中国造的车,不光自己人爱买,连外国人都开始抢着要了,咱们的汽车工业是真的强大起来了。
但是,咱们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这漂亮的销量是怎么来的?
说白了,是靠两条腿撑起来的:一条是“降价促销”,另一条是“政策补贴”。
你现在去买车,尤其是传统燃油车,不给你优惠个百分之二三十,你都不好意思说你看过车了。
一台标价20万的车,最后15万、16万开走是家常便饭。
新能源车虽然没这么夸张,但优惠力度也比去年大得多。
这就像商场大甩卖,东西是卖出去了,但利润也被挤得没剩多少了。
车企和经销商基本上是在“赔本赚吆喝”,用利润去换市场份额。
另一条腿,就是国家的“以旧换新”补贴。
这个政策的威力可太大了,有数据统计,上半年买车的人里头,有七成左右都享受到了这个政策的红利。
这说明大家换车的意愿是有的,但需要国家在后面推一把。
可问题是,补贴总有花完的时候。
到了六月底,第一波补贴额度用得差不多了,贷款政策也开始收紧,市场立马就感觉到了寒意,销量应声而落。
最苦的就是夹在中间的经销商了,为了帮厂家完成半年的销售任务,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吃下大量的库存车。
结果就是,车全堆在自己仓库里,资金被占得死死的,销售任务完不成的占了七成以上。
如果下半年市场再没有点刺激政策,很多经销商的日子恐怕就真的难以为继了。
说完了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咱们再来看看具体的战场。
现在的汽车市场,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都发生在中国自主品牌之间,而这场战斗的风暴中心,就是比亚迪。
过去,大家是各玩各的,你造你的SUV,我造我的轿车,井水不犯河水。
但现在不一样了,特别是吉利、奇瑞、长安这些老牌劲旅,在新能源这条路上突然集体醒悟了:与其自己摸索,不如直接跟跑在最前面的“老大哥”比亚迪学。
于是,一场针对比亚迪的“围攻战”就这么打响了。
他们的策略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你比亚迪出什么车,我就出一个跟你长得差不多、功能差不多、价格还可能比你便宜一点的车来跟你打。
你比亚迪有秦PLUS,我就有吉利银河L6;你比亚迪宋PLUS卖得火,我就用奇瑞探索06来抢你的客户。
从产品到价格,全方位对标,贴身肉搏。
你还别说,这招虽然看着有点“笨”,但效果是真的好。
就拿吉利来说,上半年新能源车的销量翻了一倍还多,卖了72万多辆,一下子就从一个传统车企,摇身一变成了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玩家。
奇瑞也是个聪明的学生。
它一边跟华为合作,一边自己也搞了好几个子品牌,同时也没忘了紧紧跟住比亚迪的步伐。
虽然它主业的进展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的“副业”——汽车出口,搞得是风生水起。
上半年出口了55万辆车,几乎占了它总销量的一半。
这就好比打仗,正面战场攻不下来,但靠着海外的根据地,也能活得很好,给自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有跑得快的,自然就有掉队的。
比如长城汽车,上半年销量增长缓慢,新能源车的销量在几个大厂里垫了底。
这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你只要稍微一犹豫,就可能被对手甩得看不见尾灯。
如果说传统车企是家大业大的正规军,那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就更像是背水一战的奇兵,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残酷。
在十几家新势力车企里,上半年能完成既定销量目标四成的,只有区区三家。
这意味着大多数新势力都活在生死线上,随时都可能出局。
市场的残酷也给它们指明了两条活路。
一条是放下过去的高姿态,老老实实地跟传统车企一起“卷”性价比。
比如零跑汽车,就靠着价格便宜、配置高的策略,连续几个月拿下了新势力的销量冠军。
还有小鹏汽车,在经历了一段低谷后,推出了一款价格更亲民的MONA M03,销量也立马有了起色。
这说明,不管你把自动驾驶吹得多么神乎其神,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永远是硬道理。
另一条路,就不是谁都能走的了,那得靠“天赋”。
这条路上的代表就是小米和华为。
小米的第一台车SU7,一上市就成了现象级的产品,热度到现在都没降下来。
华为更不用说,它虽然不直接造车,但它赋能的问界品牌,光靠一款M8,就足以搅动整个高端市场。
它们为什么能成功?
因为它们在进入汽车圈之前,就已经在手机等科技领域积累了海量的粉丝和强大的品牌号召力。
这种跨界带来的影响力,是其他车企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只能羡慕。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合资品牌。
过去几年,它们在新能源浪潮中被打得晕头转向,节节败退。
但到了2025年,这些“沉睡的巨人”似乎开始苏醒了。
除了还在下滑的日系品牌,像大众、通用、丰田,销量居然都开始止跌回升了。
它们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还是降价。
它们把自己最擅长的燃油车,用近乎“骨折”的价格往外卖,硬生生稳住了阵脚。
但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它们在新能源领域也开始有了一些新动作。
它们终于不再固执,开始学习中国车企的打法,推出了一些更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新能源车。
比如丰田的铂智3X、日产的N7,销量都还不错。
这就像一个曾经的武林高手,放下了身段,开始偷偷学习对手的招式,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对所有中国品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有任何喘息之机,到处都是战场,人人都在决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