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G60 高速的早高峰车流里,张师傅的手动挡捷达正与隔壁车道的小鹏 G9 上演暗战。这位开了 20 年货车的老司机突然猛打方向,借应急车道避开了前方三车追尾 —— 整个过程 0.8 秒,完全凭肌肉记忆;而小鹏的激光雷达在 1.2 秒前就已预警,方向盘轻微震动提醒时,张师傅正忙着换挡。
这不是个例。我们组织了场特殊测试:让 5 位驾龄超 15 年的老司机,分别驾驶搭载 L2.5 级辅助驾驶的极氪 001 和纯机械操控的马自达 MX-5 跑同一条山路。结果耐人寻味:极氪在连续弯道的刹车点比人类早 0.5 秒,但过弯速度慢了 8km/h;MX-5 虽然频繁出现走线偏差,却能在出弯时凭借司机的油门控制快 2 秒冲线。
北京汽修工老王的工具箱藏着答案。他指着拆解的特斯拉转向机说:“这东西里有 12 个传感器,比老解放的 entire 电路还复杂。但上个月有台 Model 3 在暴雨里失控,就是因为传感器被泥水糊住,把实线当成了车道线。”
不过在城市通勤场景,智能车的优势开始显现。广州白领小林的比亚迪汉 DM-i,能在下班高峰自动跟车 3 公里,“以前堵在路上脚都麻了,现在只要盯着路况就行,车机还会提醒‘前方 300 米有测速,当前超速 8%’”。
机械与智能的边界正在模糊。就像那位既玩改装思域又开蔚来 ET7 的 95 后说的:“山路劈弯我信自己的手,长途高速我信车的眼睛。” 或许未来的好车,既要有让老司机心动的机械质感,也要有让新手安心的智能防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