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吵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就是奇瑞汽车搞的那个天门山挑战。
说实话,这事儿一出来,网上骂声一片,那辆车在台阶上没爬上去,还撞了护栏,场面确实有点尴尬。
很多人就说,这是作秀翻车,活该被嘲笑。
但咱老百姓坐下来仔细琢磨琢磨,这事儿真就只是看个热闹、骂几句就完事了吗?
我觉得,这背后藏着的东西,比单纯一个挑战失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咱们聊一聊。
首先,咱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奇瑞选在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那地方有999级台阶,又高又陡,看着就吓人。
他们想干嘛呢?
就是想开着自家的车,从这台阶上爬上去。
这想法本身,就挺有冲击力的,明摆着就是想搞个大新闻,让所有人都看见。
为了这场活动,景区那边也是配合的,把场地都空出来了,所以网上有些人说“影响大家旅游、浪费公共资源”,这个说法其实不太站得住脚,这更像是一场商业合作。
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车子在爬的过程中出了点小意外,轮胎打滑,车没控制住,碰到了护栏。
为了安全,挑战就停了。
第二天,奇瑞立马就发了道歉信,态度很端正,承认自己准备不充分,风险没估算好,还主动说要赔偿修好撞坏的护栏。
按理说,做生意搞活动失败了,能这么快站出来认错担责,已经算是不错了。
可网上的风向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嘲讽的、挖苦的、痛骂的,一下子全涌上来了,好像奇瑞干了什么天理不容的坏事一样。
那问题就来了,奇瑞为啥非要干这么一件风险极高、一不小心就可能“社死”的事呢?
是他们公司的人都傻吗?
当然不是。
要理解他们这个举动,咱得跳出这件事本身,看看现在中国的汽车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内卷”,用在汽车行业身上,那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有数据说,现在整个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已经低到只有百分之四点几了,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车企辛辛苦苦造一辆车、卖一辆车,最后到手的纯利润可能就那么一点点,比很多普通制造业还低。
过去那种大家都有钱赚的好日子早就结束了,现在是“存量市场”,意思就是买车的人就那么多了,你多卖一辆,就意味着你的对手要少卖一辆。
大家都在一个锅里抢食吃,那场面能不激烈吗?
在这么一个环境下,以前那些老套的营销方法,什么电视上打打广告、找明星代个言、降价送东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
大家早就看麻木了,你今天便宜五千,明天隔壁就敢便宜八千,价格战打到最后,厂家和经销商都叫苦连天,谁也落不着好。
所以,车企们都急啊,急着想怎么才能让消费者在成百上千款车里注意到自己。
你不搞点能让人“哇”一声叫出来的东西,你连被大家看一眼的资格可能都没有。
你的车技术再好,再省油,再安全,如果没人知道,那不就等于把好东西锁在仓库里自己欣赏吗?
所以,奇瑞去挑战天梯,说白了,就是被逼急了,想用一种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对着全国人民喊一嗓子:“嘿!看看我!我在这里!”这种极限挑战,其实也不是奇瑞首创,几年前就有外国豪华品牌干过类似的事,而且成功了,那次营销效果非常好。
这是一种早就存在的营销模式,就是靠着高难度、高风险来换取高关注度。
奇瑞这次的问题,不是说这个想法本身有多离谱,而是他们在执行环节没做到万无一失,把一场原本可能成功的表演,演成了一场事故。
咱们再来说说网上那些批评的声音。
很多人说,你搞这种挑战有什么意义?
我们平时开车谁会去爬楼梯?
这话听着没错,但咱们换个角度想想。
你看那些豪华品牌的汽车广告,车子在雪山之巅漂移,在摩天大楼之间穿梭,那些场景现实吗?
我们平时开车也遇不到啊。
但你看完广告,心里会留下一个印象:这车性能真好,真厉害。
这就是广告的目的,它不是教你怎么开车,而是给你塑造一个品牌很牛的印象。
奇瑞这次,无非是想把广告里用电脑特效做出来的画面,用真车实景给演一遍。
所以,它的失败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扎眼。
这里面就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我是说如果,奇瑞这次磕磕绊绊最后真的成功开上去了,网上的评论会是什么样?
我猜,大概率会是满屏的“国货之光”、“奇瑞威武”、“为中国制造点赞”。
大家会觉得,虽然过程有点波折,但结果是好的,这就是我们中国品牌的精神。
你看,我们很多时候的态度,是跟着结果跑的。
成功了,怎么吹都行;失败了,怎么骂都对。
这种“成王败寇”的思维,其实对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挺可怕的。
因为它会打击那些想要创新、想要冒险的企业。
谁还敢去尝试新东西呢?
做好了,大家夸两句;做砸了,那就要被口水淹死。
久而久之,企业们可能就都学乖了,只做最保险、最没新意的事情,市场就会变得越来越无聊,最后又是回到拼价格的老路上。
这难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吗?
当然,这么说不是要给奇瑞洗白。
他们这次确实搞砸了,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安全预案有漏洞,这是事实,被批评一点也不冤。
他们需要好好反思,以后再做类似活动,怎么能把准备工作做得更扎实,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但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或许也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的批评,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批评。
是单纯的情绪发泄,把对方一棍子打死,还是就事论事,指出问题,同时也能理解他们背后的难处和动机?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允许失败,特别是对那些敢于尝试的探索者。
我们希望中国的品牌能走出去,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那首先就得给他们在国内一个可以去闯、去试错的环境。
如果每一次摔倒,等来的不是鼓励和理性的建议,而是无情的围剿,那谁还敢站起来往前跑呢?
所以,对奇瑞这次的失败,批评可以有,但没必要上升到要把一个企业钉在耻辱柱上的地步。
这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着整个行业,在极度竞争的压力下,营销创新有多么重要,但平稳落地又有多么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