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新车一辆接一辆地出,价格也是一家比一家低,感觉就像是菜市场买白菜,不讲价都不好意思出门。
但在这片热闹的背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大家面前:这么多造车的牌子,最后到底有几家能真正活下来,安稳地把车继续造下去呢?
这股焦虑情绪,很大程度上是被同济大学一位汽车学院的教授朱西产给点燃的。
他之前一番话,说得特别直接,他说像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大家熟悉的新势力,如果一年卖不到200万辆车,基本上就别想活了,最后能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这话一出来,网上立马就炸开了锅。
很多人觉得这个标准太高了,简直不讲道理。
你想想,放眼整个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能超过200万辆的,也就比亚迪这么一个独苗。
就连吉利、长安这些传统大厂,把所有新能源车型加起来,一年也就几十万辆的水平。
难道说,除了比亚迪,大家都得关门回家吗?
这显然不太可能。
不过,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下,这位教授的话虽然听着有点刺耳,但确实点出了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造车,尤其是造现在这种带智能系统、带大电池的电动车,实在是太烧钱了。
从研发新技术、设计新车型,到建工厂、铺销售店和售后服务网点,哪一样不是天文数字的投入?
如果车卖不出去,没有足够的销量来分摊这些巨大的成本,那企业就只能一直亏钱。
亏着亏着,钱烧完了,自然也就离倒闭不远了。
所以你看,不管是小鹏汽车的何小鹏说“年销100万辆只是淘汰赛的入场券”,还是蔚来汽车的李斌说“200万辆是生死线”,这些身在其中的大佬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他们比谁都清楚,这场仗打到最后,靠的就是规模。
就在大家还在为蔚来、小鹏、理想的前途捏一把汗的时候,有一家车企却像一匹黑马一样,悄悄地冲到了前面,它就是零跑汽车。
今年以来,零跑的销量增长得特别快,大有成为新势力领头羊的架势。
很多人一提到零跑,第一反应就是“便宜”,甚至给它起了个外号叫“半价理想”,觉得它就是靠低价策略才杀出重围的。
但问题是,光靠便宜真的能行吗?
以前也有很多很便宜的牌子,比如已经倒下的威马,还有现在处境也比较艰难的哪吒,它们的价格够低了,但最终还是没能站稳脚跟。
零跑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把价格做得很低,而且还能赚钱。
根据公开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零跑的毛利率已经达到了14.9%,距离实现全年盈利只有一步之遥了。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说,其实没什么秘密,就是长达十年的坚持。
这话听起来有点官方,但掰开来看,里面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首先,零跑把“平台化”做到了极致。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就像是用一套标准化的积木,既可以拼出一辆小轿车,也可以拼出一辆大一点的SUV。
零跑的C系列三款车,核心零部件的通用率高得惊人,达到了88%。
这意味着,它在生产线上造五座的C10和六座的C16,很多零件和工序都是一样的,这样一来,采购成本和生产成本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这个比例比理想和小鹏的70%左右还要高,所以在规模还不是特别大的时候,零跑也能拿到比较便宜的零件价格。
其次,零跑坚持“垂直整合”,说白了就是很多关键部件不靠外面买,而是自己研发自己生产。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的三电系统,到车上的各种控制器,零跑有超过65%的零部件都是自家的。
这就好比开一家饭馆,不仅自己炒菜,连酱油、醋、面粉都是自己作坊里生产的,成本当然能控制得更好。
但最关键的一招,还是零跑非常准确地抓住了市场的变化。
前几年,大家买车都追求消费升级,理想汽车就是看准了那些预算在30万左右,需要一辆能带全家出行的“奶爸车”的家庭用户,一下子就火了。
可是这两年,经济大环境有些变化,很多人花钱变得更加谨慎,买车的预算也从过去的二三十万,降到了十五六万、十七八万的水平。
这个价格区间的用户数量非常庞大,但恰好又是之前蔚来、理想不太看得上的市场。
零跑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果断地把原本计划卖20多万的C11车型,直接把价格定在了15万左右,用一种“降维打击”的方式,迅速抢占了这个最主流的消费市场。
当然,这种极致的性价比策略也不是没有代价。
为了把成本压下来,零跑在一些核心部件上,比如电池,用的是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这些二三线的供应商,而不是宁德时代这种顶级大厂。
这样一来,虽然价格便宜了,但在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上,就可能会存在一些隐患,网上关于零跑汽车的质量投诉也确实不少。
另外,在大家都拼命宣传的智能驾驶方面,零跑采取的是一种比较保守的“跟随战略”,也就是等别人的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它再用。
这种做法虽然稳妥,但也可能让它在未来的竞争中失去先机,品牌想要往高端发展,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曾经的“优等生”——蔚来、小鹏和理想,他们现在的日子也过得不太舒坦。
过去,这三家各有各的鲜明标签:蔚来代表高端服务和换电,理想专攻家庭用户和增程技术,小鹏主打智能科技。
但现在,这些清晰的定位,在残酷的价格战面前,都开始变得有些模糊了。
理想汽车曾经是新势力里最稳健的,现金储备充足,用户画像清晰。
但现在它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它赖以成功的增程车市场,一下子涌进来了问界、蓝山等一大堆竞争对手,优势不再明显;二是在向纯电动车转型的道路上走得非常艰难,新推出的纯电车MEGA和i8都遇到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i8上市前后还卷入了被恶意抹黑的“乘龙卡车”事件,对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当“大空间、高配置”这些优点被所有对手学会之后,理想的护城河也就不那么深了。
蔚来汽车,这位一直坚持走高端路线的“贵公子”,也终于顶不住亏损的压力,开始放下身段。
它推出了一个价格更亲民的子品牌乐道,第一款车L90的售价直接比蔚来主品牌的同级别车便宜了十几万。
这一招确实很管用,订单量很可观。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花了高价钱买了蔚来主品牌的老车主,感觉自己像是被“背刺”了,心里很不是滋味。
子品牌的成功,会不会反而稀释了主品牌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高端形象?
这把“双刃剑”用得好不好,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至于小鹏汽车,这位“技术宅”正在努力向市场证明,自己不仅技术玩得转,车也能卖得好。
它推出的Mona M03车型,把价格一下子拉到了12万的区间,确实让小鹏在销量上打了个翻身仗。
但紧接着,它在产品规划上又出现了让人看不懂的操作,新出的G7和自家的G6车型在价格和定位上有些重叠,导致内部竞争。
这说明,小鹏除了要在供应链管理上补课,更要在产品线的规划上想得更清楚才行。
说到底,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快消品”模式,一款新车的研发周期被压缩到不到两年,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
为了抢时间、降成本,很多车企都开始采用上游供应商提供的模块化解决方案,这就导致不同品牌的车开起来、用起来感觉越来越像,最后竞争又回到了谁的成本控制得更好、谁的价格更低的原始循环里。
或许,小米汽车的异军突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其试图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成本泥潭里挣扎,不如集中精力服务好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体,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比如在赛道上跑出最快的圈速,用这种方式来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魅力。
这条路不一定适合所有车企,但它至少提醒了大家,在竞争的下半场,光有一辆“还不错”的车已经不够了,必须找到并强化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或许才是真正能够活下来,并且活得好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