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车命名秘密揭晓,它们都带“9”,背后原因让人惊讶

最近只要一聊到汽车,尤其是咱们国家自己造的新能源车,不知道您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没有?

好像一夜之间,各大汽车品牌都跟数字“9”约好了似的。

您看,小鹏汽车推出了他们家的大型MPV,叫X9;智己汽车发布了旗舰SUV,叫LS9;理想汽车的旗舰L9卖得风生水起;还有零跑、极氪这些品牌,也都在规划或者已经推出了名字里带“9”的车型。

这股风潮来得特别集中,有媒体统计了一下,光是最近几个月,名字里带“9”的新车就发布了差不多十款,比去年一整年加起来的数量都多。

豪车命名秘密揭晓,它们都带“9”,背后原因让人惊讶-有驾

这就不禁让人好奇了,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看上了“9”这个数字?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市场规律和车企的小心思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聊聊“9”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的特殊含义。

在中国人眼里,“9”可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字。

它是最大的个位数,自古以来就带有一种极致、圆满和尊贵的色彩。

我们常说“九五之尊”,指的是皇帝的地位;形容极高的天空,会说“九霄云外”;形容历经艰险,会说“九死一生”。

所以,当汽车厂家把“9”用在自家车型的命名上时,他们其实是在用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消费者:这辆车,是我们品牌的巅峰之作,是我们目前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是我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产品。

它就代表着旗舰、顶级和不妥协。

您看事实是不是这样。

就拿最近亮相的小鹏X9来说,它不光是小鹏的第一款增程车型,还用上了现在最先进的800伏高压快充技术,充电速度飞快。

车里的座椅也玩出了新花样,不仅有零重力模式,还首次集成了安全气囊,甚至第三排座椅都能电动折叠,空间利用非常灵活。

再比如智己LS9,厂家在发布会上就明确表示,这台车是上汽集团七十多年造车经验和顶尖技术的结晶。

所以说,用“9”来命名,就是车企们在给自己最高端的产品贴上一个响亮又好记的标签,这背后,是一场关乎品牌形象的集体“向上”冲锋。

这场冲锋的背后,是咱们国家汽车工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过去,很多人对国产车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经济实惠、性价比高。

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进步,中国的汽车品牌已经不满足于只在十几万、二十几万的市场里竞争了。

他们有实力,也有野心,要去挑战三四十万,甚至更高价位的市场,要去和那些传统的国际豪华品牌掰一掰手腕。

推出“9”字辈的旗舰车型,就是他们展示肌肉、提升品牌形象最重要的一步棋。

豪车命名秘密揭晓,它们都带“9”,背后原因让人惊讶-有驾

当一个品牌有了能镇得住场面的高端车型,整个品牌的价值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都会水涨船高。

而且,当市场上领先的品牌都开始这么做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消费者会慢慢形成一种认知:名字里带“9”的,就是这个品牌里最好的车。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大家在考虑购买高端车型时,很自然地就把这些“9”系列车型纳入备选清单,无形中就增加了它们的市场竞争力。

从产品本身来看,这些“9”系列车型也确实配得上旗舰的身份。

它们无一例外都是中大型或者大型车,要么是宽敞的SUV,要么是舒适的MPV。

因为车身尺寸大,才能装下更多的豪华配置,比如更大的屏幕、更舒适的座椅、更高级的音响,也更能满足中国家庭对于大空间的需求。

从商业角度看,这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现在中低端汽车市场竞争太激烈了,价格战打得厉害,卖一辆车赚不了多少钱。

而这些高端大型车,单价高,利润空间也大得多,通常毛利率能比普通车型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对于车企来说,这既是提升品牌形象的面子,也是增加利润、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里子。

最有意思的一点是,虽然这些“9.0时代”的国产车个个都顶着旗舰的光环,配置拉满,科技感十足,但它们的价格却并没有高到遥不可及。

大部分“9”系列车型的定价,都集中在20万到50万元这个区间。

这个价格,和它们在发布会上常常对标的那些动辄上百万的传统豪华车,比如路虎揽胜、奔驰迈巴赫相比,可以说是非常亲民了。

这就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能用远低于别人的价格,造出配置看起来差不多的车呢?

这背后,体现的正是我们国家新能源产业链的巨大优势。

一位行业专家说得好,这正是中国技术创新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的成果。

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电”核心技术,到车里的智能座舱、各种芯片和传感器,我们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非常完整且高效的本土供应链体系。

豪车命名秘密揭晓,它们都带“9”,背后原因让人惊讶-有驾

成本控制能力强了,最终反映在车价上,就能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优惠。

这是一种“降维打击”,也是我们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正因为如此,网络上才出现了那些很有趣的别称,比如把智己LS9叫做“陆家嘴揽胜”,把极氪的新车叫做“杭州湾库里南”,还有“浙江迈巴赫”等等。

这些绰号,一方面是网友们对于国产车用高性价比实现豪华体验的一种善意调侃和肯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们自己的品牌在营销时,还处在一个需要借助传统豪华品牌来为自己定位的阶段。

当然,对于这种对标营销的方式,业内也有不同的看法。

有专家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品牌的自信,敢于叫板世界顶级水平。

但也有专家提醒说,需要理性看待。

毕竟,购买百万级豪车和购买三四十万国产旗舰车的消费群体,他们的需求和看重的东西不完全一样。

过度强调自己是“平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自身品牌的特色。

一个真正成熟的豪华品牌,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和价值来吸引用户,而不是一直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如今,“9”系列车型的赛道已经变得相当拥挤,竞争也日趋白热化。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根据乘联会的数据,今年40万元以上的高端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其实是在下滑的。

这说明,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冲进来的玩家都能分到蛋糕。

很多“9”系列车型虽然声量很大,但实际月销量并不算特别高,终端销售时也存在不小的优惠。

这也反映出一个问题,当大家都主打大空间、豪华配置、智能科技这些相似的卖点时,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消费者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

所以,对于后来者,或者说对于所有身处其中的品牌而言,未来的竞争关键在于“差异化”。

不能再简单地堆砌配置,而是要找到自己最独特、最核心的优势。

比如,能不能在智能座舱的人机交互上做到别人无法企及的流畅和人性化?

能不能在电池技术或能源效率上取得重大突破,彻底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

在大家都差不多的地方做到优秀,已经不够了,必须在某一个关键点上做到极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未来的高端市场,比拼的将不再仅仅是看得见的配置,更是品牌、服务、核心技术和用户体验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