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价格战”和“科技战”硝烟未散的汽车圈,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绿色转型正成为车企新的竞技场,碳排放数据成为检验车企实力的关键。
根据国际知名机构MSCI的最新评级,在全球67家纳入的车企中,中国车企表现亮眼,其中:
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连续两年获最高“AAA”评级;
吉利汽车、蔚来汽车、零跑汽车斩获“AA级”;
长城汽车(A)、比亚迪(A);
广汽集团(BBB)、北汽蓝谷(BBB);
江淮汽车(BB)、赛力斯(BB)位于平均级;
长安汽车(B)、上汽集团(CCC)、一汽解放(CCC)评为落后级。
图说:MSCI 67家车企评级分布,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ESG报告重要内容。其中,范围1(直接排放)、范围2(外购电力、蒸汽等间接排放)属于应当披露,范围3(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属于鼓励披露。
汽车行业是披露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最积极的行业之一。在A股上市的16家车企中,11家披露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2家披露了范围3数据;境外上市的6家车企,均披露了碳排放数据,4家企业披露了范围3数据。
图说:汽车上市企业碳排放披露情况
来源:环球零碳根据各车企ESG报告整理
从17家披露温室气体数据的车企看,排放总量与营收规模密切相关。
比亚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达10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遥居首位。2024年,比亚迪实现营业收入7771亿元,也在17家车企中排在第一位。
图说:范围1+范围2排放量。
来源:根据各车企ESG报告整理
还有三家车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100万吨:上汽集团(196万吨)、广汽集团(121.9万吨)、长城汽车(114.9万吨),营业收入分别为6275.9亿元、4016.5亿元、2021.9亿元。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看下碳排放强度(万元营收碳排放量)。
来源:根据各车企ESG报告整理
比亚迪的碳排放强度为0.13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营收,位列17家企业之首。
比亚迪制定的降碳目标为“相比2023年,2030年自身运营(范围1+范围2)碳排放强度降低50%”,2024年(0.2049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营收)较2023年已下降36.5%,有望提前完成这一阶段目标。
相比其他车企,比亚迪并不是纯粹的汽车企业,还包括电子、动力电池等业务,这是比亚迪碳排放强度高的重要原因。电池因其原材料获取加工环节能耗高而呈现高碳排特点。
还有5家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超过0.05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营收:中通客车(0.066)、北汽蓝谷(0.063)、长城汽车(0.057)、长安汽车(0.054)、东风股份(0.054)。
总体来看,商用车比乘用车的碳排放强度普遍要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此前发布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表示,商用车仅占11%的保有量,但碳排放量却高达55%。
再看下碳排放密度(单台汽车碳排放量)。
来源:根据各车企ESG报告整理
宇通客车、中通客车碳排放密度分别达到3.84吨/台、3.30吨/台,排在前两位,这与销量较少有关。2024年,宇通客车、中通客车汽车销量仅为4.69万辆、1.14万辆,是17家车企中唯二销量低于10万辆的。
比亚迪以2.36吨/台的碳排放密度排在第三位,也是多元化产品布局所致。其余14家车企的碳排放密度均低于1吨/台。
产品碳足迹是衡量车企碳排放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来说,汽车碳足迹包括汽车生产(原材料获取、零部件加工、整车生产、维修保养),汽车运行(燃料获取、运输、使用)两个环节。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22),汽车运行阶段碳排放分别占乘用车、商用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总量的74%、81%。
由于汽油/柴油使用产生的碳排放较高,所以相对于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具有明显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优势。
根据《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年度报告》,在国内十大车企中,比亚迪由于只生产电动车,碳足迹均值最低;2024年,北汽集团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是最低的,仅有6.6%,碳足迹均值最高。
图说:国内十大汽车集团车型碳足迹均值(gCO2e/km)
来源:引自中汽中心
从新能源车企看,定位为中小型汽车的东风汽车(如纳米)、奇瑞新能源(如QQ),以155.97、158.82gCO2/km的水平,碳足迹最低;定位高端、中大型汽车的理想汽车、赛力斯、腾势、岚图、极氪、阿维塔等,碳足迹较高。
图说:新能源车企车型碳足迹均值(gCO2e/km)
来源:引自中汽中心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中国“双碳”目标推动下,各大车企纷纷发布了碳中和目标,时间节点大多定在2045年。
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实现碳中和的首要方式就是布局新能源产品。比亚迪于2022年4月宣布全面停产燃油车,长城汽车确立了“2025年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80%”的宏大目标,广汽集团提出“2025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占比50%,2030年全集团新能源汽车占比50%”,一汽集团是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占比40%,长安汽车是35%,上汽集团不低于32%。
与中国车企加速电动化不同,欧美车企集体“踩刹车”。近日,奥迪全球CEO高德诺宣布,已撤回原定于“2026年在全球发布最后一批燃油车,2033年实现全面电动化”的计划(参阅《欧美车企集体“踩刹车”!电动化为何不香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汽车企业的绿色发展程度和供应链管理水平。中国企业引领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推进自身减排和全产业链降碳,ESG表现正受到越来越高的认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