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工传闻到自建工厂:揭秘小米SU7的真实制造方

#搜索话题8月创作挑战赛#

初期猜测北汽代工传闻为何甚嚣尘上?

结合行业背景,分析小米SU7代工传闻的起源。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早期依赖代工的模式,让市场默认小米会效仿;而北汽因地域便利、成熟产能及车尾“北京小米”标识成为热门猜测对象。需点明代工逻辑的合理性,但强调传闻缺乏官方实锤。

工信部公告“打脸”小米独立生产资质的破局意义

聚焦工信部第385批公告的核心信息小米SU7生产企业明确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直接推翻代工传言。解读独立生产资质的稀缺性,说明小米选择自建工厂的底层逻辑——对品控的严苛要求,以及长期布局汽车产业链的野心。可对比其他新势力早期依赖代工的风险案例。

自建工厂的野心从申报信息看小米的制造布局

拆解申报文件中透露的亦庄工厂关键细节71.8万平方米的规模、6大车间(尤其突出大压铸和电池车间)、9100t压铸机等。结合雷军公开表态,说明自产模式对供应链自主权和技术迭代速度的保障,与手机领域“软硬结合”策略一脉相承。

代工与自研的博弈小米SU7背后的战略选择

总结小米从传闻代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型逻辑

1.短期妥协初期或借助北汽资质完成产品验证(如申报目录中的北汽越野信息);

2.长期掌控通过自建工厂实现核心工艺自主化(如电池、智驾系统)避免沦为“贴牌车企”。

结尾可引申行业趋势——新能源赛道中制造能力正成为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