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复活,股东换新人,老用户信心还能回吗

听到“威马汽车要复活了”,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是有点懵的。前不久还在各种新闻里看到威马拖欠工资、工厂停摆、创始人外出打官司的种种窘况,结果突然来个反转,说复产了,还规划得头头是道——五年十款新车,十万、百万年产,铺海外,搞IPO,整得比以前还牛。那么问题来了,这番操作,靠谱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琢磨过,造车新势力过去几年像一出连续剧,有人风光上市,有人迅速扑街,威马是很典型的起起落落。2019年前后站在风口上,融资融到手软,广告做得飞起,结果近两年光速跌落,亏损雪上加霜,公司业务一度停滞。现在突然复活,背后换了股东、换了掌舵人,官宣说要“浴火重生”,这看得人是一愣一愣的。

我想问问各位,这真的是“打赢复活赛”了吗?说心里话,我持怀疑态度。一个刚刚破产重组、工厂荒废、团队散乱、负债累累的企业,靠着一纸复产通知,真能“王者归来”?纵观中国汽车市场,赛道早已挤满了各路猛人,比亚迪、特斯拉、吉利、长安、理想、小鹏,每个都不是吃素的。威马凭什么短短几年再冲巅峰?就靠那个曾经的EX5?或者烧钱砸广告玩“全面进击”那一套?

仔细看威马给的“三步走战略”,2025年9月复产、年产销1万台——按理说,这目标不高,可如今市场上推出的新车型,三电、智能化、设计、配置都卷出天际了。EX5几年前叫好,现在重新上线,拼得过竞品吗?靠海外市场?又真有那么顺利?泰国建工厂、东南亚破局,这套老把戏,真有那么顺风顺水?

还有更激进的——说2027年销量25万到40万台,2030年挑战百万台。这不是画饼,是画地球。中国新能源市场残酷到啥地步?就是强如蔚来、理想,都天天算成本、降价、抢用户。更别说像威马这种品牌力大跌、服务网络废弛、口碑严重受损的企业,还能否拿得出一款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消费者凭什么买单?供应链配合吗?资本市场愿意再信吗?

有人会说,背后来了“新大股东”翔飞、卓凯,资源更充沛了,一切皆有可能。可问题又来了,现在车圈的难,不是光有钱就能解决的。市场局面、技术水平、渠道体系、人才储备,哪个不需要长期深耕?新来的管理团队,行不行得通?说句不客气的话,威马往日问题根源,不只是钱烧的快,更有战略反复、产品平庸、管理混乱这些老毛病。新东家来了,如果只是希望靠钱砸出一条血路,还是老路难走。

再说说老用户——这些年威马的老车主,多少人经历了售后找不到人、配件断供、车机失联的苦?这回你说复产,新老用户愿意接着信你吗?别的不敢说,花二三十万买车的朋友,哪一个不是精打细算?有几个敢再把信任交给威马?补贴、置换、降价,能拉回多少人心?积分算得拢吗?道歉信、承诺书发几个就行了吗?

更核心问题——产品力到底咋样?这几年中国电动车大爆发,卷出了天花板。既有技术大厂不断下探价格,后起之秀也是黑马频出。你威马哪怕复活,一年内拿出新车型,能冲得起,比得过小米SU7这些热销狠货?还是又是老套路“换壳拉皮”?海外市场号称新希望,可本地品牌不强,海外能吃多大蛋糕?别忘了,国外竞争也很凶,不好糊弄。

当然,能说要复活,最起码说明还是有人愿意在威马身上下注。更有人说,哪怕只是“汽车壳子+公司资质”的价值,也值不少钱。毕竟现在汽车产能指标、车企牌照很抢手,很多搞新能源的项目,不一定非要打造出一个“国产特斯拉”;圈块地、圈产业、圈资金、赚政策,够活下来就行。威马被拉起,也许最终只是个壳,谁想“玩票”就进来晃一圈。

可站在消费者和普通打工人的角度,咱关心的,无非“质量、价格、服务”这三件事。你品牌信誉塌方了,三年五载能补得回来吗?你规划新车型,说五年十车,实际能落实几款?你恢复生产,质量、服务能跟得上吗?这些才是决定“能不能真复活”的关键。

威马汽车复活,股东换新人,老用户信心还能回吗-有驾
威马汽车复活,股东换新人,老用户信心还能回吗-有驾

大家有没有觉得,现在新能源车圈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一个比一个残酷。啥挣钱大家都干,啥不好干就跑路。烧钱、洗牌、换皮、复活,锣鼓喧天。可终归一句话——产品得靠谱,企业要靠谱。你哪一边不靠谱,哪怕拿了天大的融资,最后也还是走向边缘。

威马的风波,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变量的一个缩影。有的人能顺着大浪翻起,有的人命硬没熬过一波洗牌。对威马自己来说,是最后一搏的机会,对员工、用户来说,是信任危机后的迷茫,对市场则就是一记警钟:别以为烧钱搞大就“永续经营”,用户不会永远原谅你的反复和失信。光靠“三步走”口号和画大饼吸引资本,不如扎扎实实琢磨产品力,把失去的人心一点点找回来。

所以你问我怎么看?我想说,大家都说“复活”、“重生”,可在当下的汽车赛道,“活着”就是最大的勇气。想做中国汽车新的行业标杆?且行且珍惜吧。如今的消费者,越来越聪明,品牌再怎么转型、资本怎么玩命加注,说到底还是要回归汽车本质。以产品、服务夺得市场信任,没那么容易。威马这场复活赛,才刚刚拉开序幕,路有多长、能否坚持到最后,谁也说不准。但只有先老实把产品做好,把信任捡回来,才配谈什么宏伟蓝图。否则,对不起,谁都不会再买账。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