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被黑最惨的品牌"——雷军这个扎心评价背后,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多少暗流?9月25日,小米掌门人罕见公开控诉黑公关现象,恰逢六部委联合打击黑水军专项行动之际。这场看似偶然的舆论交锋,实则是新势力突围必经的修罗场。
雷军公开表态背后的舆论风暴
在年度演讲后的媒体对话中,雷军直言小米汽车遭遇了"有组织、规模化"的网络攻击。数据显示,小米已对92个造谣账号提起诉讼,仅安徽高速事故相关不实信息就涉及17个平台。值得注意的是,这番表态发生在六部委宣布开展"清朗·打击网络黑公关"专项行动第8天,时间点的重合揭示了行业恶性竞争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雷军将小米定位为"受害者"的深层逻辑在于:作为跨界造车者,小米既要应对用户对手机品牌造车的天然质疑,又要承受来自传统车企和竞品的双重围剿。其呼吁"风清气正"的行业环境,本质上是在为创新者争取公平竞争的空间。
小米汽车遭遇的三大典型黑公关案例
安徽高速事故的舆论发酵堪称教科书级操作。事故现场视频被刻意剪去安全气囊弹出画面,原始25秒视频经二次剪辑后,在社交平台配文"小米SU7碰撞后无保护"疯狂传播。事实上交警责任认定书显示,事故主因是前车违规变道,小米汽车A柱完好且乘员仅轻伤。
碳纤维机盖争议则展现了技术讨论的异化过程。某测评博主将"机盖外板采用碳纤维-铝混合材料"曲解为"全碳纤维造假",相关话题阅读量2天破亿。实际上小米官网参数表明确标注"混合材料",工程团队曾用15页白皮书详解材料力学性能。
更荒诞的是测试车标识事件。工程验证阶段常见的临时标识被拍成短视频,配以"量产车竟用测试件"的惊悚标题。溯源发现,最早发布者实为某竞品经销商员工,该内容经三次转发后登上热搜。
黑公关操作的三大模式解析
竞争对手水军攻击呈现明显脉冲特征。某第三方监测显示,小米SU7上市前后出现7次负面舆情高峰,其中5次与三家竞品新车发布时间重合。典型话术包括"参数造假""自燃预警"等,相同关键词在不同平台重复出现率达63%。
自媒体恶意带节奏已形成标准化流水线。某汽车大V同时发布两个版本内容:知乎专栏客观分析SU7底盘结构,短视频平台却用"雷军吹破的牛皮"等标题收割流量。这种"专业平台立人设,流量平台博眼球"的双面打法已成行业毒瘤。
极端粉丝的群体围攻更具破坏性。有车主晒出订单后被私信轰炸2000余条,内容包括伪造的车辆自燃视频和PS的法院传票。小米法务部披露,92个被诉账号中,38个存在人肉搜索行为,12个涉及伪造国家机关公文。
行业良性发展需要破局之道
黑公关的真正危害在于扭曲创新标尺。某咨询机构测算,头部新势力每年需投入1.2-1.8亿元应对不实信息,这笔费用相当于200名工程师的年研发预算。当企业被迫将资源用于舆情灭火而非技术攻坚,最终受损的是整个产业的进步速度。
六部委专项行动只是起点,根治顽疾还需三剂猛药:建立车企间"负面信息互通"机制,避免重复调查造成的资源浪费;平台需开发"黑公关话术识别系统",从传播链路阻断恶意内容;消费者更应警惕那些"完美受害者"叙事,毕竟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产品力才是最好的辟谣声明。
雷军的发声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产业转型期的集体焦虑。但历史从不辜负认真造车的企业,就像特斯拉早期同样饱受质疑,最终用产品重塑了行业认知。当潮水退去时,留在沙滩上的只会是那些专注技术、敬畏用户的真正勇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