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销量难撑欧洲梦!国内套路行不通

小米汽车欧洲挑战

“国内一个月卖4万多辆,闯欧洲却得‘慢慢来’?”2025年,小米汽车在1到9月累计卖出了26.47万辆,特别是9月份交付量还创下了4万辆的新高,这说明它在国内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但小米副总裁许斐的一句话——“欧洲用户和中国用户完全不同,得做好充分准备”——却引发了大家的讨论。

有人质疑:“是不是产品还不够好?”也有人直接点破:“欧洲消费者可不好糊弄,打法得换。”从用户需求、合规标准,到产品适配、品牌认知,小米想在欧洲复制国内的成功,并不容易。要走的不只是地理上的距离,更是中西方在汽车消费逻辑上的巨大差异。

26万销量难撑欧洲梦!国内套路行不通-有驾

安全与性能标准差异

首先,咱们聊聊“安全和性能的底层标准差”。欧洲市场对汽车的要求真的比国内严多了。网友调侃说:“在国内,200米刹停都叫高科技,到了欧洲,牛顿都得原地复活。”这虽然听起来像是玩笑,但其实点中了要害——欧洲对汽车安全的测试可不只是看刹车距离这么简单,他们还特别关注车身的刚性、碰撞后乘客的安全保护、还有主动安全系统的可靠性等等。

比如说,德国的高速是不限速的,这就对车子的高速稳定性、底盘调校、轮胎抓地力要求特别高。而国内用户更在意的是“加速快不快”、“智能配置多不多”这些。之前就有网友质疑小米SU7在直线上容易打滑,如果真拿到欧洲那种不限速的高速上跑,不仅会影响口碑,还可能触发安全合规的问题。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欧洲对汽车里的芯片和电子元件的耐用性要求非常高。奥迪的老板曾经说过,消费级芯片的寿命大概只有3年左右,但小米汽车目前用的一些电子元件可能还是消费级的供应链,如果达不到欧洲那边“车规级”的标准(一般要求10年以上寿命),那在合规方面就可能会遇到大麻烦。

欧洲用户需求差异

接下来是“用户需求的核心差异”。欧洲消费者可不那么热衷于“智能噱头”了。在国内,小米SU7靠着大屏幕、丰富的车机应用和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吸引了不少科技发烧友,大家觉得“配置越全越好”;但在欧洲,大家更看重的是“实用性和真实的用车体验”,比如说座椅舒服不舒服、车内安静不安静、操控是不是精准,对“屏幕多不多”、“语音交互花里胡哨的功能”兴趣不大。

有网友就吐槽说:“欧洲人没那么容易被忽悠,不会为了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掏钱。”比如国内很流行的“没有实体按键,全靠触屏操作”的设计,在欧洲可能就被吐槽“开车的时候操作太不方便”,反而传统的机械按键或者拨杆,因为“不用看就能操作”,更受欢迎。

另外,欧洲的家庭用户比较多,他们对后排空间、儿童安全座椅的适配性、后备箱的实用性这些方面要求挺明确的。但目前小米SU7主打的是“运动轿跑”的定位,如果不能根据欧洲家庭的需求来调整配置,比如推出轴距更长的版本、优化后排座椅的设计,那可能很难真正打动当地的消费者。

合规与品牌挑战

再说说“合规成本和品牌认知这两道门槛”。欧洲那边对汽车的准入要求特别严,比如碳排放标准、电磁兼容性测试(EMC)、还有数据隐私保护(GDPR)这些。小米汽车如果想进欧洲市场,就得针对这些规定做调整——比如说为了满足碳排放要求,可能得提升电机效率,或者推出混动版本;为了符合GDPR,车机系统里的数据存储、智能驾驶的数据传输方式也得重新设计。这些改动不仅会增加研发成本,还可能导致车子价格涨上去。

有网友说“为了合规,价格翻倍,有些功能还得砍掉”,其实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之前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普遍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成本一高,价格竞争力就下来了。再加上,虽然小米在手机领域挺厉害,在全球六十多个国家都排前三,但汽车这个品牌,欧洲人几乎没听说过。欧洲消费者更信任像宝马、奔驰、大众这种本土品牌,或者是丰田、本田这样在欧洲已经深耕多年的外资品牌。对“新来的中国汽车品牌”,他们心里多少有点不放心。如果不能通过试驾体验、售后服务慢慢建立信任,就算在国内卖得不错,到了欧洲也很难打开局面。

欧洲市场策略调整

说白了,欧洲市场和国内的玩法不太一样。在国内,新能源车拼的是“价格战”和“配置内卷”,像小米SU7就是靠“20万级运动轿跑”的高性价比迅速卖出去了。但到了欧洲,大家更看重的是“品牌调性”和“技术实力”,消费者愿意为“靠谱的技术”和“好的服务”多掏钱,而不是单纯图便宜、图配置高。

比如说,特斯拉在欧洲能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口碑;大众ID系列也是因为“百年车企”的机械品质才被认可。如果小米还用国内那种“打价格战、疯狂堆配置”的方式去欧洲,可能很难突围。

另外,欧洲的汽车销售模式主要是“经销商体系”,和国内的“直营+线上订车”差别挺大。所以小米如果想进去,就得建本地的经销商网络,还要完善售后服务体系,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

不过呢,小米也不是没有机会。欧洲的新能源车市场还在增长,2024年电动车占比已经达到了17.7%,而且越来越多欧洲人开始接受“中国新能源技术”。小米可以利用自己手机业务在海外的渠道优势,做品牌联动,比如通过“手机和车机互联”的生态体验,吸引现有的小米手机用户。

但前提是,小米得放下国内那种“销量至上”的浮躁心态,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欧洲用户的需求。比如针对欧洲的路况优化智能驾驶功能(比如识别环岛、礼让行人这些细节),根据当地的充电习惯调整电池管理策略,还要在设计上更符合欧洲人的审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欧洲消费者。

进军欧洲的挑战与准备

说白了,小米汽车进军欧洲之所以显得特别谨慎,不是因为它对自己的产品没信心,而是真的对欧洲市场的差异心存敬畏。在国内,26万辆的销量已经证明了它的产品力能打动中国消费者,但到了欧洲,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那边的安全标准更高、用户需求更复杂、合规成本也更贵,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

对小米来说,进入欧洲可不是简单地把国内的车直接卖过去,而是要重新打造一款真正适合欧洲市场的车。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一步步做好准备,慢慢突破。毕竟在欧洲这样一个成熟的汽车市场,光靠“销量噱头”是行不通的,只有真正理解欧洲用户的需求,把产品做扎实了,才能从“中国新势力”真正变成“全球玩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