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朋友那借了他的Mega Home版试驾了一次,价格也关注过,557万的落地价——保险、税费、手续费这些,一算大概差不多58万左右。其实还挺贵的,但你知道吗?我一直觉得,价格只是个数字,关键还是体验。不过这车的设计和我想象中的有点出入,特别是那些高大上的功能,说白了让我觉得存疑。
先说二排最火的那个零重力座椅吧。宣传里都说什么享受太空舱级体验。我试了试,按一下按钮,座椅会往前一动,直接卡在那种不能动的位置,感觉像腰折了,刚想调回去,又得在车里打转。然后再试了下二排面对面旋转——看似方便的设计,实际操作起来,受限得厉害。中门关闭了,座椅是不可能旋转的,前排的座椅也得提前移动,才能让二排面对面。这不就跟要在停车场内用的功能一样?行驶中用?想都别想。你会在哪种情况下,非得在车停着或者刚停稳后,搞个面对面会谈?我倒觉得,车停着,总比开着的时候折腾这些玩意儿靠谱多。
这个问题根本不止我一个人吐槽。有个修理工朋友开玩笑说:这样的功能都只在停车后用,等于说根本不能在行驶中享受。其实我自己也翻了下笔记,很多广告里说的那些炫酷配置,比如跟家人一起用的小桌子,实际上用起来反而麻烦。你看我刚才翻了下相册,那张照片里是我后备箱空间,想把桌子拿出来,用完还得再搬进去。到底有多实用?我真的觉得摆设多过实用。
我敢打个赌,很多车主都和我一样,买来就是在城市里跑跑,或者偶尔长途。开着车在高速上打个盹,或者带孩子玩玩,根本用不到那些高大上的配置。就拿我这车来说,整个行驶中几乎没用过那些智能功能,除了开车像个工具一样实在。设计这么合理的东西,怎么看都不像是为正常驾驶考虑的,可能更多是为了吸引那些炫耀或者失败的科技炫技。
这里插一句,你觉得这车的未来感真的能买账吗?我一直在琢磨,设计中那些只在停车时使用的功能,比如座椅旋转、面对面对坐,到底在什么场景下,能真正发挥作用?不要告诉我买了就会用,我知道,没用就是没用。有多少人为了一个露个脸和朋友炫耀,真心在车里开个会?我估计没几个人。
说到这里,你会觉得,我是不是太苛刻?也不知道,或者说,我更想问问,到底设计这些高端功能,开发成本到底花了多少钱?我猜,功能越多,研发投入至少得翻倍,供应链的压力也大得很。你看马斯克的Tesla,虽然颜值和性能都在线,但它的系统倒是挺实在的——比如 Model S 里那些能用的APP,绝大部分能在行驶中用,没啥繁琐的限制。反观某些豪车品牌,很多功能像摆设,真有点高枕无忧的感觉。你知道为什么?我估计,是因为它们的目标用户只是买个面子,秀个场。
我刚才试驾时,还跟朋友聊了这个问题。他说:设计这么多功能,主要还是稍微给个高端感,但实际用不到。这个用不到其实很重要。你知道各个豪车品牌的保值率都差不多——大概在50%左右,和普通车几乎没两样。百公里成本,我粗算一下,差不多0.8元左右,但这豪华的体验呢?没办法用专业术语说,就是感觉形不成刚需。可能有人偏偏喜欢车里整齐划一,玩的都是视觉上的感官刺激。
你说这些功能的设计,难不成真是想让你停下来享受吗?我觉得,还不如直接给个便捷的操控系统,让你在驾驶中轻松搞定。毕竟,功能再炫也不可能替代用户实际场景。像你我这种老司机,知道没必要在高速上折腾座椅、面面对座,心里能有数。
最后我还琢磨,未来可能会不会出现一种反转?就是大家越来越看重实用和安全,反倒对那些虚技术免疫。而那些炫技配置,可能只有收藏价值吧。你觉得呢?或者,你心里也有类似疑问车的体验吗?比如突然发现某个高科技标配根本用不上,那种窃喜是不是也挺荒谬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我觉得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不是在用价值感误导自己,还是用得上才是买车的根本目的?车里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有多少是真实用的,还是只挂个名,留给炫耀的?留点悬念——你心里有个理想车的样子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