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冲击300万辆年销背后:新能源爆款和老燃油的“奇妙共存”
2023到2025这三年,整个中国车市像是进了大澡堂子,热气腾腾里谁都怕滑倒。很多品牌一边喊着降本增效,一边其实心里打鼓——能不能熬过寒冬还真说不准。但偏偏吉利不按套路出牌,今年7月头一开场,就把原来定好的271万销量目标改成了300万。这数字刚冒出来时,我还在微信群里被群友调侃,说“你信吗?吹牛不上税”。可等我翻了下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发现人家确实有底气。
140.9万辆,这半年卖出去的车已经快赶上不少合资厂一年量。新能源那块更夸张——72.5万辆,同比涨了一倍多。师傅修车时闲聊,说他最近接手的银河E5和星舰7 EM-i越来越多,“配件都快记住型号了”,他说现在买银河的人不少图个省心省电,还爱炫那个智能语音系统。有意思的是,这些新势力主打高科技,但有时候反而是一些冷门配置让人记住,比如有人吐槽过E5副驾储物格设计太深,钥匙掉进去得掏半天。
再说回主线。今年6月的时候,吉利新能源占比第一次超过了一半。这就意味着,以后路上遇见的新吉利,有一半可能都是插混或者纯电,不再是咱们印象里的那种传统油老虎。我邻居小王去年换了台银河A7,每次回家楼下碰见,他都喜欢拿手机远程开空调,“夏天提前凉快点,比以前爽多啦”。不过也不是没毛病,他抱怨APP偶尔抽风连不上,还得重启好几次才行。
要说最火的还是星愿小车,这玩意儿经常霸榜,有段时间我去4S店看二手,都被销售劝退:“新车等排队呢,你想买现货只能加价。”另外一个冷知识:据群友自测,那套L2级辅助驾驶实际用起来在城市低速堵车最好使,高速偶尔会莫名其妙响警报,让人有点慌神。
但别以为他们只盯着新能源卷,其实燃油阵地一点没丢。今年61.6万辆传统汽油车型卖出去,中国星系列、帝豪这些老熟人依然撑起大梁。我表弟前两个月刚提缤瑞,用他的话讲就是“皮实耐造、修起来便宜”,维修师傅也夸这批发动机耐用。不过据说早期帝豪仪表盘容易掉漆,现在新款好多了。有意思的是,小区停车场那些跑滴滴的大哥还挺喜欢双缤系列,因为保养成本低,而且空间够装行李箱。
高端那头,也不是闹着玩的。极氪交付突破50万台,用44个月搞定这个数,全世界范围内算速度很猛。据销售顺嘴透露,现在极氪平均成交价三十来万,不少年轻老板直接选顶配。“你知道吗?”他说,“最近领克900上市后,好几个客户专门问有没有试驾活动,要体验全尺寸SUV带来的‘压马路’感觉。”不过也有人觉得领克900太大,在上海这种地方不好停车,所以订的人基本都是郊区或南方城市用户多点儿。
总之吧,上半年下来,吉利没有靠某一两款爆红产品撑局面,而是各条战线齐发力。从入门到高端,从纯电到插混,再到经典燃油,全都有自己的受众圈层。我朋友去年年底置换旧帝豪时,本来纠结要不要跟风换纯电,但最终还是留恋机械感和加速响应,没有选择新能源。他总结一句话:“现在市场细分做得精细,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
还有件事值得唠叨,下半年银河又准备推3款新品,包括A7、M9啥的。据内部技师透露,新架构GEA平台让维修工序变简单不少,比如拆前悬挂不用整台抬升,只需松几颗螺丝就能搞定。而且M9切入20万元全尺寸SUV这个空档,有业内人士私下议论,这是对标那些进口品牌的一步棋。不过据老司机提醒,大型SUV虽然看着威武,其实转弯半径略大,新司机初上手容易剐蹭保险杠,要注意别贪快拐弯(听修理厂老师傅嘱咐)。
技术方面,据群友分享雷神AI 2.0混动版高速续航表现不错,北京—济南往返一次不用补电,不过冬天北方零下十度左右热泵效率下降明显;而那个千里浩瀚自动驾驶功能,目前只在部分旗舰车型开放体验资格,据试驾员讲城区识别准确率尚可,就是夜间遇强光反射容易误判路沿石为障碍物,还有提升空间。另外神盾金砖电池坊间传闻通过36项,其中包括一次把整包砸扁实验——结果外壳凹陷但不起火,被当作朋友圈安全案例广泛流传。也有人怀疑真实条件是不是比官方宣传宽松,这个只有厂家自己清楚啦!
至于行业八卦嘛,经常听销售聊天,说以前大家觉得比亚迪一家独大,如今看到吉利步步紧逼,不少同行开始琢磨怎么守住自己地盘。有媒体朋友悄悄透露,如果明年真冲破300万,比亚迪内部压力肯定不会小,只是不方便公开承认罢了……
最后碎碎念一句,上周洗完我的老帝豪,看见隔壁停了一辆最新极氪,我忍不住围观拍照,对方摇窗户笑道:“兄弟,两代人的选择,各自安好!”想想也是,无论哪种动力形式,只要靠谱耐用、不折腾,就是适合自己的好伙伴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