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思路?余承东吐槽:传统车企把部件拆成二十多个单独招标

讲真,你见过谁家盖房子,先找人买块砖,再招标买根钢筋,完了还非得分二十几个标段,每样东西都单拎出来比价的?听着就离谱吧?可这事儿,在传统车企里,真就这么干了十几年。

当年余承东在台上一开口,直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你们知道不?一辆车,传统车厂能给你拆出二三十个部件,挨个儿招标、挨个儿对接设计。”他当时语气都快绷不住了,“我说句难听的,这种玩法,迟早得把自己玩死。”

这话不是没来由的牢骚。你想啊,一个动力系统,分给五家供应商;智能座舱,又找三家比方案;底盘调校再来俩团队轮着上……最后拼起来,好比拿一堆乐高混装,颜色对不上,接口卡不紧,体验能顺滑才怪。更别提沟通成本高得吓人,改个参数来回扯皮半个月,研发节奏拖成慢动作回放。

关键是,车卖得好,功劳是整车厂的;一旦销量拉胯,锅立马甩给零部件——“你这电机不行”“你那屏幕反应慢”。可问题是,这些东西压根就不是按统一标准协同开发的,东拼西凑出来的系统,指望它稳定如老狗?做梦呢。

余承东试完某款车后说“心中一万头羊驼”,听着像段子,其实是血泪控诉。那种明明有技术、有方案,却被流程卡死,眼睁睁看着产品被肢解成碎片的无力感,换谁都得炸。

反观现在新能源这条赛道,玩的是集成化、平台化。比如华为和赛力斯搞的问界,走的是智选车模式,从三电到底盘再到智能座舱,全链路深度介入。人家不跟你玩零敲碎打,直接整套解决方案端上来。结果呢?M7订单一出,月销两三万,终端排队提车。这不是偶然,是模式碾压。

你看比亚迪,自研自造,IGBT芯片、电池、电机全自己搞,刀片电池一出,安全标杆立住;特斯拉更狠,HW自动驾驶芯片、4680电池、一体化压铸,全都往自家工厂里塞。这些企业早就明白一个道理:新时代的竞争,拼的不是谁会“买东西”,而是谁能“做系统”。

传统车企也不是没意识到。这两年,不少品牌开始推“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电子电气架构,想把过去散装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整合起来。但根子上的采购思维不改,光改技术架构,等于穿着西装踩拖鞋——看着挺正式,走路照样绊脚。

其实豪华品牌早就不这么折腾了。BBA哪款旗舰车是靠“分包招标”堆出来的?人家的核心模块,清一色战略绑定头部供应商,联合开发,共担风险。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首发落地极氪009,不是简单买卖关系,是技术共创的结果。

现在行业趋势明摆着:电动化让机械差异归零,智能化让软件定义汽车。消费者要的不是“某个零件便宜”,而是“整车体验丝滑”。你还在那儿掰扯每个螺丝钉的报价,人家已经用域控制器把全车打通了。

所以啊,别再迷信“分拆招标=省钱高效”这套老黄历了。时代变了,玩法也得变。要么像华为一样输出整套生态能力,要么像比亚迪那样垂直整合,再不然,就跟靠谱伙伴深度绑定,搞联合研发。否则,等市场洗牌结束,留下的可能只剩一地鸡毛。

说白了,汽车工业走到今天,拼的不再是零配件的加减法,而是系统级的乘除法。谁还抱着“切块招标”的旧脑子不放,谁就被淘汰得越快。这局,没得商量。

老思路?余承东吐槽:传统车企把部件拆成二十多个单独招标-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