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磅!吉利李书福,这位“油车守擂者”,搅动了怎样的车坛风云?
各位车迷朋友们!
咱们“用车社”今天不说风花雪月,就来点硬核的!
眼下,汽车圈被新能源的浪潮裹挟着,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得是“充电宝”附体。
可就在这“电动即正义”的呼声中,一位不按常理出牌的狠角色,硬是扛住了压力,他就是吉利汽车的掌舵人——李书福!
人家在新能源的红海里,不仅没掉队,还凭借自家燃油车,在过去12个月里,硬生生卖出了130万辆的惊人数字!
这业绩,足以让多少“新能源先锋”汗颜!
吉利汽车最近把2025年的销量目标,从271万辆直接上调到300万辆,这底气,来源于实打实的销量增长。
大家都忙着拥抱电动化,吉利却走出了一条“油电并行”的独特道路。
今年上半年,燃油车销量达到了68.4万辆,同比上涨8%!
要知道,在国内燃油车市场整体下滑1.8%的大背景下,能实现这样的增长,李书福这手“稳住基本盘”的功夫,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中国星”系列,无疑是吉利燃油车战略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李书福明确表示,要坚持内燃机汽车的研发与制造,而“中国星”系列正是这一理念的集大成者,它走的是油电混合和经济型技术路线,并且已经稳居行业前列。
想想看,在“禁燃”的论调甚嚣尘上之时,吉利却在内燃机技术上持续投入,这种战略定力,着实令人钦佩。
李书福的底气,除了技术上的坚持,还有充裕的财务支撑。
截至6月底,吉利汽车现金总额已增至588亿元!
这雄厚的财力,为他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条赛道上“双线并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星”系列,单看名字就透着一股自信。
星瑞、星越L,这些车型不仅颜值在线,更是在细节处打动人心。
星越L那流畅的车身线条,从车头延伸至车尾,宛如一道流动的光影,勾勒出动感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车身姿态稳健,往路边一停,就是一道风景。
走进车内,高级真皮座椅的触感细腻柔软,座椅上的缝线工艺更是精致考究,每一针都凝聚着匠心。
坐进车内,那种高级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联想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
更令人惊喜的是,吉利并没有让燃油车“落伍”。搭载的千里浩瀚智驾系统,提供了H1到H9的多样化解决方案,从高速公路的智能驾驶、自动泊车,到城市“门到门”的高阶智驾,让燃油车也能体验到“未来感”。这无疑是在重新定义人们对燃油车的认知。
你可能会好奇,在新能源汽车占据舆论焦点的当下,为何年轻人反而对吉利“中国星”系列情有独钟?这背后,是吉利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记者走访北京的吉利经销商门店时,发现现场人头攒动,热门车型供不应求,甚至需要等待。这火爆的场面,绝非偶然。
销售人员直言,许多燃油车用户更看重的是“性价比”和“实用性”。“中国星”系列,在动力技术上拥有明显优势,发动机的低沉轰鸣,每一次加速都带来强烈的推背感,让驾驶充满乐趣。同时,宽敞的车内空间,足以满足一家人的出行需求,或是朋友间的聚会。这正是““海阔天空”的自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
更重要的是,吉利精准地捕捉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星越L的车主,以25-35岁的男性为主,占比超过80%;而星瑞的车主,则以95后、00后为主力,95后占据了八成。这群年轻消费者,他们追求个性、注重体验,也看重实实在在的价值。“中国星”系列,凭借其出色的设计、均衡的性能以及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成功赢得了他们的青睐。星越L,车长4770mm,轴距2845mm,宽敞的空间堪称“移动的会客厅”,14万至18万的价格区间,加上丰富的配置,使其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据懂车帝统计,今年1至7月,星越L累计销量已达16.3万辆,位列车型销量榜第八。在燃油车市场整体遇冷的情况下,这份成绩单无疑是对吉利战略的有力肯定。
李书福的野心,绝不止于国内。他曾表示,并购沃尔沃是为了学习安全技术,投资奔驰是为了研究豪华舒适的设计。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吉利的长远发展。早期,燃油车带来的丰厚利润,为吉利向新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如今,即使极氪、银河等新能源品牌逐渐成熟,燃油车依然贡献着百万级的年销量,强化了吉利的规模效应。
“电动汽车、内燃机汽车,都是汽车。”李书福的这句话,是对汽车工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汽车工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拼的不仅是速度,更是耐力。因此,吉利选择了“两条腿走路”,在新能源领域积极布局的同时,也稳固了燃油车的基本盘。今年1至6月,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同比大幅增长21%,达到73.3亿元,这背后是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李书福还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法国雷诺合资成立浩思动力,这家拥有近2万名员工、12家发动机工厂的企业,其动力总成销量高达800万套,在内燃机、混合动力发动机、变速箱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研发能力。5月至12月,浩思动力就实现了11.5亿元的净利润。这显示了吉利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战略眼光和雄心。
有人认为,新能源是未来,燃油车终将退出历史舞台。但现实是,尽管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燃油车市场依然展现出惊人的韧性。7月份,中国传统燃料汽车销量高达98.1万辆,同比增长8.4%。正如一位车主所言,他更看重燃油车的“机械感”和充沛动力,而非新能源车的“集成化”体验。这种来自用户的真实反馈,恰恰说明了燃油车并未失去其市场价值。
李书福对燃油车的坚持,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他深知,即使在电动化浪潮下,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燃油车怀有深厚的情感和实际的用车需求。吉利汽车的行政总裁桂生悦也曾预言,未来资本市场对汽车公司的估值模式可能会发生变化,拥有燃油车业务,可能成为一家汽车公司的“优势”而非“劣势”。
因此,李书福和他的吉利团队,在新能源赛道上全力冲刺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燃油车这一“舒适区”,反而将其打造成了坚实的“根据地”。他们是在为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进行战略布局,确保在任何时代浪潮中,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李书福这位“油车守擂者”,在别人争相拥抱电动化时,他却以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从容,稳住了燃油车的阵脚,并在此基础上玩出了新花样。这波操作,令人称道。
各位看官,您觉得李书福这步棋,走得如何?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还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远见?在评论区里,不妨也分享一下您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