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bug到NOA失灵,智己的技术天花板怎么成了豆腐渣?权益说砍就砍,老车主怎么办?

智己汽车的故事特别魔幻。2024年的时候,销量65505台,同比增长堪称亮眼,LS6车型更是连续多周占据同级销量冠军。上汽集团的高管在总结大会上都在点名表扬,媒体也在吹捧这匹黑马。可转身到2025年,形势急转直下。1月份销量仅2800台,环比直接腰斩。

这还不是最扎心的。后面的故事就像一场越来越绷不住的演讲——2月份又下滑到2762台,一度只有行业第一品牌销量的零头。到了3月、4月,销量虽然稍有回升,但整个上半年累计才卖14746台,让人看不到希望。

但更玄妙的是,2025年10月、11月,智己又突然火了一把。10月卖出13159台,11月破万,这就像一个快要溺水的人突然被拉上岸一样。在这个过程中,用户投诉从未停歇,系统故障、智能驾驶出事、权益缩水等各种问题轮番轰炸。

这不禁让人想问:智己为什么从天上掉到地下?又怎么悬崖勒马的?是技术吹过头了,还是市场算错了?更关键的是,用户应该相信这个品牌的反弹,还是继续观望?

从系统bug到NOA失灵,智己的技术天花板怎么成了豆腐渣?权益说砍就砍,老车主怎么办?-有驾

从系统bug到NOA失灵,智己的"技术天花板"怎么成了"豆腐渣"

先说最让用户炸锅的几件事。2024年1月1日跨年的时候,一场莫名其妙的系统bug差点成了智己的"新年贺礼"。成千上万的智己LS6车主在新年第一天发现,自己的车子突然不对劲——雷达告警音消失了,转向灯提示音也听不见了。最扎心的是,有车主停车时才发现这个问题,直接刮了护栏才知道出事。

智己官方的解释听起来特别专业——什么时间戳冲突导致PDC告警音渲染器异常之类的。但这解释就跟"我们的系统很先进,所以偶尔会有一点点小毛病"差不多。更讽刺的是,修复这个所谓的"小毛病"需要做OTA软件更新,耗时4个多小时,有车主反馈下载困难、客服迟迟不回应。

到了2024年7月,高速路又出事了。一位女性车主在驾驶智己L6的时候打开自动驾驶功能,车子在弯道处突然加速冲向护栏。智己的官方回应更扎心——用户当时只打开了Pilot辅助驾驶,并非NOA导航辅助驾驶。言外之意就是"这是你自己的问题"。

这种甩锅回应,让所有车主都寒了心。因为用户本来就对这套系统的安全性没啥把握,现在官方还在推卸责任,等于是在告诉大家"我们的技术有问题,但问题是你的"。

2024年10月,就在国庆假期期间,烟台一位LS6车主夜间使用城市NOA,结果系统完全识别不出路中央的铁质障碍物。车子直直地撞上去,维修费近两万块。智己的解释是"雨夜属于弱场景,L2级助驾需要驾驶员持续控制"。言下之意,这又不是我们的责任,是环境太复杂。

你看,每次出事都有理由,每个理由听起来都特别"科学"。但问题是,消费者花了二十多万买你的车,就是想用上所谓的"行业领先"智能驾驶。你宣传的时候吹得震天响,出事的时候甩锅甩得也震天响,这谁受得了?

有业内技术人士对比过数据。同样是配激光雷达和Orin芯片,蔚来ET7的NOA能提前200米预判匝道汇入的车辆,而智己LS6/LS7呢?连50米外的慢车都容易识别成"静态障碍物",非要急刹避让。更讽刺的是,智己曾经宣传自己的系统经过了"百万公里实测数据验证",结果用户一上路就开始掉链子。

问题的根源其实在哪呢?有知情人透露,为了赶上"2025智能驾驶元年"的热度,智己把原本计划2026年才真正成熟的城市NOA功能硬生生提前塞进了2024年的新车型里。底层算法还是基于2023年到2024年的旧版本,对中国特色路况完全没有适配——什么电动车乱窜、货车占道、不规则障碍物,这些它都识别不了。

说白了,宣传时吹的是"未来科技",交付时给的是"半成品"。这就像你去饭店点了招牌菜,上来的是半炒不熟的饭。这不是糊弄用户是什么?

权益缩水、口碑崩盘,智己是怎样失去用户信任的

技术翻车已经够扎心的了,但更扎心的是权益问题。除了智能驾驶,用户对智己的另一个大吐槽就是"承诺说变就变"。


根据用户反馈,一些2024年购车的早期车主在提车时,销售承诺过的"免费充电""终身质保"等权益,到了2025年开始出现调整的信号。虽然官方的政策调整公告不是特别明显,但这个问题在社交媒体和车主论坛上引起了热议,反映出用户对智己服务承诺一致性的严重担忧。

你想啊,用户之所以敢花二十多万去买一个新品牌的车,图的就是什么?图的就是那些"看起来高端"的承诺——什么终身免费充电、终身质保、终身售后这些。现在这些承诺开始缩水,用户的心里能爽吗?

相比之下,蔚来虽然也调整过换电权益,但至少提前半年通知用户,还给了折现补偿。小鹏调整免费充电时,也补贴了用户现金或电卡。可智己呢?处理方式往往显得特别生硬,完全没有考虑用户的感受。这直接伤害了"首批支持者"的心。

2024年底,上汽集团的财务报表摆出来了,整体情况不太乐观。虽然上汽作为传统汽车巨头还在硬撑,但新能源子品牌的亏损压力特别大。作为上汽的核心子品牌,智己的财务压力更是山大。为了缓解成本压力,上汽高层对各种非核心权益的"优化调整"就变得频繁了起来。

这背后的逻辑很现实。一个车卖出去,除了硬件成本,还要算上后续的服务成本。充电费、售后费这些,都要从利润里扣。上汽看着每个月的财务报表,心里肯定在算账——这样下去,每多卖一台车反而赔钱,怎么办?于是,砍权益、控成本,就成了必然选择。

但这样的选择,恰恰伤害的是品牌信任。用户现在想的就是:我买智己,第一批人被扎了。我下一次还敢信你吗?这个问题,比任何营销活动都要致命。因为消费者的选择权在自己手里,你失去了信任,就失去了这一票人,他们还会在朋友圈、社交媒体上讲述自己的经历,这个负面影响会像病毒一样传播。


上汽砸了那么多钱,为啥还是养不出个"听话"的智己

这是最让人困惑的地方。背靠2024年营收6275亿元、整车批发销量401万多辆的上汽集团,再加上通用、大众的技术底蕴,智己怎么就沦落到了现在这样?这不是缺钱的问题,也不是缺资源的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

第一,战略摇摆。智己刚成立那会儿,上汽给它的定位就是"高端纯电豪华轿车",对标特斯拉Model S、蔚来ET7这样的产品。结果呢,2023年看到市场上增程式卖得火爆,智己立马推出了LS6增程版。2024年又看到城市NOA成为热点,赶紧跟风做这个功能。这种"哪儿风吹哪儿倒"的战略,导致产品线特别混乱。

用户根本搞不清楚智己到底要干什么——你到底是卖纯电豪车呢,还是卖亲民增程车?一会儿往高端堆配置,一会儿又降价向下压。这样的品牌定位摇摆,就像一个人既想当贵族,又想做接地气的老百姓,最后谁都不像,谁都不信。

第二,团队内耗。智己的研发团队构成特别有意思——一半来自上汽传统汽车部门,这帮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稳扎稳打,先做出可靠性能过硬的产品"。另一半是从新势力、互联网企业挖来的,这帮人喊的口号就是"颠覆行业,快速迭代"。

两拨人理念打架,结果怎样?该深思熟虑的时候,互联网派喊着"赶进度";该快速迭代的时候,传统派又要求"多测试"。新车上市前的测试周期被大幅缩水了。蔚来做高速NOA的时候,光是路测数据就积累了100多万公里,结果智己呢?算不出具体数字,但从后来的事故频率就能看出,肯定没那么充分。

最后,用户思维的缺失。上汽这家公司习惯了"甲方心态"——造车,然后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再卖给用户。这种模式下,上汽不需要直接面对用户,也不需要听用户吐槽。但智己要做的是"用户型企业",得直接和车主打交道,得把用户当朋友。

从系统bug到NOA失灵,智己的技术天花板怎么成了豆腐渣?权益说砍就砍,老车主怎么办?-有驾

现实是什么样的呢?车主提意见说"车机有时候卡顿",官方的回复就是"建议您重启试试"。车主要求"延长一下充电权益",客服的回复就是"政策已经公示,请理解"。这种"傲慢态度",别说和蔚来的"用户共创"比了,就连吉利极氪那种"听劝改配置"的基本操作都做不到。

用户花二十多万买你的车,提个意见都被这样对待,心里能好受吗?这就是为什么2025年初销量直接腰斩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用户对品牌完全失去了信心。

2024年底,智己拿到了94亿的B轮融资,外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但2025年1月,销量直接下滑44个多百分点。这说明什么?投资者再多的钱,也救不了一个战略不清、执行力弱的品牌。钱能买设备、买技术,但买不了用户的信任。信任这东西,是要通过一件件小事慢慢积累的,也能通过一件件小事迅速瓦解。

网友最关心的几个灵魂拷问

智己这一系列操作,网友们早就看不下去了。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通病。


问题一:智能驾驶功能既然有bug,为什么非要上线?

从系统bug到NOA失灵,智己的技术天花板怎么成了豆腐渣?权益说砍就砍,老车主怎么办?-有驾

这是个好问题。技术迭代确实需要时间和数据,但不能把消费者当"免费测试员"。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技术,但有负责任的企业和不负责任的企业。

负责任的企业应该怎么做?明确标注"这个功能还在优化阶段""目前仅支持特定路段",而不是宣传成"行业领先""超越竞品"。用户用到问题时,也能理解"这是正常的迭代过程",而不是觉得"被骗了"。

问题二:权益说砍就砍,老车主怎么办?

这个问题更扎心。一个品牌的生命力,靠的就是早期用户的口碑传播。那些2022年、2023年就买智己的人,他们冒了多大风险啊——一个连品牌稳定性都没有的新车企,却要花二十多万,这得多相信这个品牌。

现在权益调整了,这些人怎么想?他们会怎么跟朋友说?"别买智己,承诺都不算数"。这句话的杀伤力,比任何负面新闻都大。


上汽真要想挽回口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新老划断"——那些2023年之前的老车主,继续享受承诺的权益。新车主按新政策来。这样既解决了成本问题,又显得特别有担当。而不是现在这样,用"动态调整"这种模糊话术,让所有人都觉得被耍了。

问题三:智己还有救吗?上汽会不会放弃它?

从财务角度看,确实很悬。2025年上半年,智己的亏损超过了18亿。虽然到了2025年9月,累计销量42600多台,月销也恢复到了一万多的水平,但这远远不够覆盖前面的亏损。

但从战略角度看,还是有机会的。上汽投进去的资源、品牌、渠道摆在那儿呢,真要是认真做,未必比蔚来、理想差。关键是上汽愿不愿意"放权"——让懂互联网、懂用户的团队真正主导产品决策,而不是由上汽集团的老官僚在后面指手画脚。

如果上汽能做到这一点,再加上"低头"——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认真听取反馈,慢慢改进。智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如果还是按照现在这种套路来,那智己很可能就成为"第二个观致"——上汽曾经投资过的一个高端品牌,最后黯然退场。

结语:智己,别让"高端梦"变成"辜负记"


从2020年高调成立,到2025年销量腰斩,再到10月、11月的反弹,智己用了五年时间教会了整个行业一个教训——技术和融资不能代替用户思维,承诺比功能更值钱。

你看,2024年LS6卖出40780台的时候,多少人看好这个品牌。媒体在吹,消费者在买,上汽在笑。可转身2025年初的时候,一切都变了。销量下滑、投诉增加、用户不满。这一切的根源,都不是因为产品不好,而是因为品牌失去了信任。

信任这东西很奇妙。花五年时间积累,一个月就能毁掉。系统故障、智能驾驶出事、权益缩水,这一件件小事加起来,就足以摧毁一个品牌的未来。

上汽砸了那么多资源到智己里面,要是真的让智己成为第二个观致,那才是真的打脸。观致当年也是上汽和国外资本联合打造的高端品牌,结果最后呢?没人记得了。

现在摆在智己面前的路只有两条。第一条,认真反思,改变经营方式,把用户放在中心,一件件事积累信任。第二条,继续按老套路走,最后被市场淘汰。

从2025年10月、11月销量的反弹来看,似乎有不少消费者还在给智己机会。但这个窗口期有多长,没人知道。市场对新能源品牌的宽容度越来越低。你有这一次机会,但没有下一次。

最后问一句,如果你手里现在有二十多万的预算,面对"技术不稳定"的智己、"权益说变就变"的智己、"售后态度生硬"的智己,你会选择它,还是继续等等蔚来、理想、小米这些已经证明过自己的品牌?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对智己最公正的"评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