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汽车市场变化得挺快的,特别是燃油车那块,价格像溜滑梯似的一路往下降。说起来,从2023年开始,到现在,这股降价的势头还没彻底过去呢。其实,这事儿也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既有新能源车带来的冲击,也跟整体的经济环境有关系。
消费者主要分成两组:一组是普通老百姓,看到价格便宜就赶紧排队买车,怕错过这个难得的好时机;另一组是手头宽裕的人,觉得这可能是低点,打算多买几辆等价格涨回来。结果呢,市场确实渐渐回暖了,可是燃油车的地位比以前没那么稳固了。
2023年1月,特斯拉率先出手,把Model 3和Model Y的价格大幅调低了几万,从26万多直接降到22万多。这一动作立刻在市场上引起轰动,其他新能源厂商,比如比亚迪、小鹏,也纷纷跟进,优惠力度也挺大。
燃油车那边本来销量就普普通通,看见新能源市场这么火,压着点儿就只能硬着头皮降价。到了3月份,东风集团在湖北搞了个大补贴,东风雪铁龙C6的价格从21万多直接砍到12万左右,东风日产轩逸优惠了四万多,东风本田CR-V也给了五万的现金减免。
这原本是地方搞的政策,没多久就全国产了,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广汽丰田这些合资牌子也都拽进去了。结果,2023全年,燃油车的平均零售价格比去年跌了15%,而入门级车型的降幅甚至高达25%。
原因很简单,新能源车的竞争实在太激烈了。以前,燃油车的市场还挺平稳的,大家比的就是品牌、配置,技术都差不多,发动机和底盘基本都从德国、日本进口过来的。
一提到新能源车,买车的眼光可多了,不光看牌子,还得琢磨用的啥动力,是烧油的还是充电的。油价涨到每升八块多,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又有限行、单双号,很多人都开始转向电动车了。
到2022年底,新能源车的销售占比差不多是20%,到2023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已经接近30%。燃油车的市场份额被逐渐挤压,为了吸引更多买家,厂家只能降价促销。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燃油车的平均售价下滑了15%,像一汽大众高尔夫,从14万降到10万出头,而上汽通用别克英朗的优惠力度也达到了3万左右。
再者,疫情的余威还没完全散去。2020到2022年,全国范围内控制措施很严,工厂纷纷停产,物流也堵得厉害,直到2022年汽车产量才达到大约2700万辆,远远低于预期。到了2023年,放开限制后,车企拼命生产,库存一下子堆到了四百多万辆。
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失业和减薪的人不少,房贷压力也挺大,银行还提供了延期还款的措施。现在公共交通相当方便,地铁网覆盖达80%,高铁连接主要大城市,私家车变得不是那么必需。市场供过于求,降价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5月份,长安福特蒙迪欧价格直降4万,广汽丰田凯美瑞也优惠了3万。豪华车方面也热闹非凡,宝马3系从29万直降到24万,奥迪A4L提供2万的置换补贴。
这降价的趋势是沿海逐渐向内地扩散。广州6月份夜市搞促销,零首付分期还能享受0%的利率。成都那边,东风风神搞团购,单日就卖出了上百辆。
2023年上半年,燃油车的销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不过价格偏低,带动月平均销量回升到150万辆。燃油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维修站点也比较普遍,而电动车的短板在于电池成本偏高。
不过,新能源补贴一停,小鹏7月份开始降价,理想ONE还优惠了2万块,逼得燃油车只能继续降价让步。八月份,吉利帝豪的价格从9万调到7万,出租车公司也一股脑儿地大量买货。
政策又出了一招,政府推动绿色转型,2023年新能源购置税免征时间延长,燃油车的环保标准升到国六B,老款车型清仓速度也加快了。国际油价从80美元涨到90美元一桶,用车的钱包也更紧了。
车企的角逐可真激烈,自家的品牌长城哈弗H6直降了3万,而合资的现代途胜优惠也达到4万。到了九月份,降价的幅度保持平稳,不过总体价格比年初还是低了差不多20%。十月份,一汽丰田卡罗拉的价格从12万直降到9万。整体来看,今年燃油车价格平均下降了18%,二手车的价格也都掉了点儿。
不同区域情况不一样。东北那边冬天挺冷,电动车的电池受不了,燃油车的需求还是挺稳的,降价之后销量增加了大概20%。而华南那块热得要命,雨也多,空调省事又实用的燃油车特别受欢迎,经销商还免费保养吸引顾客,效果还挺不错的。
十一月本就是淡季,上汽大众途观L直接让利5万走起。到十二月,为了冲业绩,东风标致408的价格从13万砍到8万,拼命搞促销。价格战逐渐从局部蔓延到全面展开,燃油车的地位逐步由主角变成配角,低价成为维护销量的关键手段。
进入2024年,降价的脚步不仅没有缓下来,反而变得更激烈。乘联会数据显示,从2024年1月至12月,降价的车型达到227款,比2023年的148款多了不少,和2022年的95款相比更是翻了一番。新能源车的平均售价也在不断下降,从2023年的18.4万降到今年的17.1万。
燃油车方面,合资品牌的销量出现了大幅度滑坡。像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以及广汽本田等热门车型都在持续降价。广汽丰田的上半年销售也在下滑,而保时捷中国则从月入9亿变得无人问津,2024年的销量只有5.7万,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甚至不到1万。哪吒汽车的销量则稳居前十。
原因几乎都一样,新能源的渗透率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50%,国内新能源的零售销量达到了1100万,同比增长42.2%。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的促销力度是22.2%,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旧换新政策再升级,补贴范围更广,金额也水涨船高,持续时间更长,带动销量明显。报废补贴和置换补助的支持,让2024年的零售目标达到2300万,预计有大约29%的销量能享受补贴。
现在的消费者们,底层老百姓抓住这个好机会,入门级车的门槛大概在8万左右,分期付款的话一个月还2000块以内。像轩逸、帝豪这两款特别受欢迎,出租车司机、外卖员都在买。公共交通挤得厉害,买辆车通勤方便多了。经销商们说,去年3到5月份,销售量翻了一番。
富裕的人家不一样,直接大批量采购库存车,比如奔驰E级,从50万降到40万,存着等价格回升。广州、深圳这些地方通过拍卖拿货,每辆可以省下大概10万块。
在社交平台上晒,买几辆丰田凯美瑞然后转手赚差价,但忘了考虑上牌、保险这些成本,再加上存放空间也占地方。汽车和房子不一样,买了之后价值掉20%,油价涨涨跌跌,新能源政策又趋紧,转手就可能赔钱。
随着经济逐步回暖,2023年下半年汽车月均销量达到200万,其中燃油车占比大约60%。到了2024年,新能源车开始超过燃油车,燃油车虽有所回升但整体减少。到2025年,全年销量预计达3200万,其中国内市场销量达2600万,同比增长3%,而新能源车总数会达到1650万,还包括出口部分。
底层买家买车还算顺利,但高收入群体转手时会贬个15%,每辆车大概就亏个几万。二手车整体也是贬值15%。市场在重新洗牌,消费者不再盯着降价,而是想着能遇到啥惊喜。车企的预售价差异挺大,倒是能吸引人眼球。经销商库存堆得满满的,为了应对,频繁降价,利润压力变大,挺难做啊。
结语:
总的来看,燃油车降价主要受到新能源崛起和经济恢复的带动。低收入群体能享受到实惠,反倒让富人算计落空。未来,新能源市场会越来越渗透,燃油车的份额会变得不大,但技术上还挺牢靠,市场上还会有一席之地。
车市保持稳步增长,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价值。老百姓买车很看重性价比,而有钱人炒车的事儿不靠谱。行业正经历调整,淘汰赛进入倒计时,利润已经低到5%。补贴政策还在续,销量也在上升。燃油车扛不过去了,但日子比以前难过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