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

街头巷尾,菜市场角落,老王刚买的新能源车放着电,脸上写满了无奈——这车一卖亏12万,亏得他连晚饭都吃不香了。旁边大妈瞅着那崭新的车牌,嘟囔着:“这新能源车,海外卖得少得可怜,才占4%份额,咱这国产新能源的底气到底在哪儿?”空气里弥漫着失望和焦虑,像是家门口老旧小区里的老邻居又开始唠叨那些年错过的发财路。

十年前,这新能源行业一开始,热闹得很,补贴一来,车企们跟打了鸡血似的,谁都想分一杯羹。那时候政策补贴最高还能到6万,地方政府又给免税、牌照优惠,招来一堆跨行玩家——卖空调的、美的、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全都想打个“新能源”擦边球。谁不想快点暴富?资本跟着蜂拥进来,200亿注册资本撬动2000亿投资的戏码,听着就有点像房地产那会儿疯狂借钱买地的套路。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可这牛劲没撑多久,就露馅了。2016年,骗补丑闻炸了锅,72家车企被揭露用电池拆装、空壳车骗了近百亿补贴。员工们背后吐槽:“这年头补贴一没,咱们车企就得靠烧钱活命,亏得一塌糊涂。”厂区里机器轰鸣,产线却空闲着,动力电池产能利用率竟然不足40%,无奈得让人想起当初房地产开发商囤地不开发的“消极等待”。

今年上半年,统计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库存系数高达3,远远超过1.5的警戒线。经销商手里堆着车,卖不出去,库存像山一样压着。有人爆料,一些经销商开始给没卖的车批量上牌、买保险,挂上“零公里二手车”的牌子,低价甩卖,赚点回笼资金;这操作和当年房地产虚假网签的把戏如出一辙。销售员抱怨:“客户都挑剩下的烂车,咱们天天喊着卖不动,压力山大。”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价格战打得火热,车企们拼命降价抢市场份额,亏本赚吆喝成了常态。据内部人士透露,平均卖一辆车亏12万,亏得比卖房子还狠。再加上地方政府盯着产能指标,盲目扩产,乱花钱的事儿一箩筐,研发投入反而缩水。厂区里有老员工直言:“这年头,技术创新靠边站,钱都花在了资本运作上,生产线开着响,亏得真心心疼。”

网友们在论坛里调侃:“新能源车,前几天刚买,今天就成二手车,真是‘0公里二手’新发明。”还有老车主吐槽:“买车前听人说新能源是买了车才知道,是‘未来亏本’。”评论区炸了锅,一边是对政策扶持的感激,一边是对市场乱象的无奈和愤怒。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回头看看那几年,新能源行业刚起步时,靠的是政策红利、靠的是资本杠杆,跟当年房地产“拿地-抵押-借款-再拿地”的套路一模一样。那会儿政策补贴像奶瓶,哺育着一批批车企,没补贴就活不下去。如今补贴退坡,融资收紧,行业的脆弱暴露无遗。地方政府还像当年卖地赚钱似的,盲目给车企土地优惠,搞得产能重复建设,像极了房地产圈地不造房的老把戏。

海外市场更是雪上加霜。2025年上半年全球卖了772万辆新能源车,中国卖了527万辆,占了68.3%;但海外市场244.9万辆里,中国品牌只拿了31万辆,份额不到13%,换算海外市场份额仅有4%。品牌认知低、服务跟不上、贸易壁垒让人头疼,国产车出海根本没啥底气。车企老板们私下抱怨:“国内市场挤破头,海外门槛高得吓人,真是左右为难。”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这局面让不少业内人焦虑,厂里的年轻工程师说:“技术创新慢,市场越卷越狠,别说盈利,连活下去都难。”市场上129个新能源品牌,业内预测到2030年撑得过财务危机的不到20家。资本市场曾经吹得天花乱坠,现在库存压力、亏损数据一摆出来,估值和现实差得远得很。投资人纷纷开始质疑:“这新能源,真是制造业,不是炒概念的高科技。”

政策层面,国家在修订《价格法修正草案》,试图管控价格乱象和虚假宣传,但地方政府还在疯狂补贴和招商,埋下隐患。招商引资依旧盯着工厂数量,没盯产能利用率和研发投入,行业资源分散,重复建设成了常态。厂区外,老工人摇头:“这下头管不严,上头喊着可持续,下头全是割韭菜的戏码。”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普通人买车时,得擦亮眼睛,不要光看补贴和花里胡哨的品牌故事。得问问这车到底有没有真技术支持,企业能不能撑得住,售后网点够不够多。车坏了没人修,那才真是坑里坑外都跳不出去。就像老李说的:“买车别图便宜,得看车企是不是稳,别等车坏了,厂子关门了,咱们哭都没地儿哭。”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投资者也得调整思路,别再被资本故事忽悠,盯着真实销量、现金流和毛利率,别盯着那些虚假数据。像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超过90%,电池成本比2019年便宜了40%,这才是靠制造业逻辑活下来的秘诀。

亏12万卖一辆,海外份额仅4%,国产新能源还能逆袭吗?-有驾

这新能源坑,坑得深,坑得大,想躲,得从心态开始。别盲目跟风,盯紧技术和市场,别被资本和政策忽悠。老百姓买车,看清楚品牌和技术,投资者看清楚数据和现金流,政策制定者盯紧监管和产业生态,才能在这场新能源大潮里少掉坑,走得远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