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全球第四大车企巨亏,曾嘲笑中国,现在却求合作

今日车圈,一件堪称“惊天逆转”的事件,足以让所有关注汽车行业的人,都为之侧目。

三年前,一位全球第四大车企的高层,面对飞速崛起的中国汽车市场,曾放出豪言:“不打算在中国建厂。”言语间,透露出对中国品牌的些许不屑,仿佛中国汽车工业,不过是“小打小闹”。

更甚者,还公开表态“支持加税”,一副与中国市场“划清界限”的姿态。

打脸!全球第四大车企巨亏,曾嘲笑中国,现在却求合作-有驾

然而,时过境迁,世事难料。

短短三年,剧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家曾经的“巨头”,如今却面临着令人咋舌的困境:半年时间,巨亏23亿欧元,股价一路狂跌,市值蒸发严重。

为了扭转颓势,不得不关闭14家工厂,裁员1.2万人,甚至连当初那位“硬气”的CEO,也提前卸任。

更戏剧性的是,这位曾经“高高在上”的车企,如今却主动伸出橄榄枝,豪掷116亿人民币,入股国内的新势力——零跑汽车。

这番操作,宛如“当年嫌贫,如今爱富”,曾经的傲慢与不屑,化为如今的“屈尊就驾”,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无常,正如古语所云:“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最让人心疼的,莫过于那些仍在驾驶着广汽菲克车辆的车主们。

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4S店,如今寥寥无几,甚至消失殆尽。

车辆的维修保养,成了跨越省份的“长征”,配件的搜寻,如同大海捞针。

车友群里充斥着无奈与自嘲:“买车买着买着,就成孤儿了。”这份失落与无助,是市场变迁下,普通消费者最真实的写照。

打脸!全球第四大车企巨亏,曾嘲笑中国,现在却求合作-有驾

就连曾经象征着“意式浪漫”的玛莎拉蒂,如今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堪称“凄凉”。

2024年全年,进口量仅为38辆,平均每月不到3辆。

这稀少的数量,比一些限量版超跑还要“珍贵”。

当年那些为“进口即是高级”而倾心的消费者,如今恐怕只剩下一声叹息,对售后服务的担忧,如影随形。

在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这家车企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更是显得力不从心。

与全球车企在“三电”技术上的“内卷”相比,其电动车销量占比仅为3%的数据,无疑是“殿后”的选手。

尽管规划宏大,五年内推出75款电动车,目标2030年销量达到500万辆,但现实却是,连最基础的电池技术,都亟需零跑的“输血”支持。

网友的戏谑评价,一针见血:“这不就是学渣抄学霸作业,还非得说是战略合作?”

回溯过往,其CEO当年那句“不打算在中国建厂”,配上“支持加税”的狠话,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坐井观天”的短视。

北美补贴政策的调整,直接导致其燃油车销量“雪崩”;欧洲市场关税的上调,更是让利润空间“腰斩”。

曾经嘲笑中国车企“只会堆大屏”,如今自身却连用户最基本的需求——OTA(空中下载技术)都未能满足。

打脸!全球第四大车企巨亏,曾嘲笑中国,现在却求合作-有驾

市场规律,从来都是无情的,傲慢的代价,远非一句道歉就能弥补。

而这笔116亿的“救命钱”,能否真正拯救这家昔日巨头?

答案,或许就握在零跑的手中。

此次合作,与其说是战略性的“技术换市场”,不如说是“现金换时间”的无奈之举。

这家车企,此刻就像溺水之人,拼命抓住的,是中国制造的“救生圈”。

最终能否在波涛汹涌的市场中稳住脚跟,全看这“圈”的质量,以及风浪的大小。

这次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任何的傲慢与保守,都可能成为被时代抛弃的理由。

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市场脉搏的精准把握,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洞察。

想想看,当年零跑C11的内饰设计,就已展现出对用户体验的重视。

那块10.25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和12.8英寸的中控大屏,构成了简洁大气的中控台,辅以质感细腻的仿皮或皮质材料,以及精湛的缝线工艺,都体现了对细节的追求。

打脸!全球第四大车企巨亏,曾嘲笑中国,现在却求合作-有驾

这与当初该车企嘲讽的“堆大屏”不同,零跑更注重的是大屏与整体内饰风格的融合,以及触感和视觉的和谐统一。

在驾驶感受方面,零跑C11的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独立悬架组合,展现了其在底盘调校上的功力。

在过弯时,侧倾抑制得当,悬挂支撑有力,给予驾驶者充足的信心。

同时,在日常行驶中,又能有效过滤路面颠簸,保证了舒适性。

这种兼顾运动与舒适的平衡,正是现代汽车设计的重要方向,也是许多老牌车企需要重新学习的。

而OTA升级,对于零跑而言,早已是车辆迭代的常态。

它如同为车辆注入了“生命力”,使其能够持续进化,不断优化性能,增加新功能。

这是一种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提升,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相比之下,这家车企如今才意识到OTA的重要性,并需要通过合作来弥补,这无疑是对自身技术短板的沉重暴露。

这场“巨亏求合作”的事件,无疑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它不仅是商业上的博弈,更是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一次深刻影响。

曾经的“巨头”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颅,向中国品牌学习,这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

正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国汽车品牌正以其坚韧与创新,在世界的舞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