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好像一夜之间,我们给各种新能源汽车都贴上了“标签”,开什么车,就约等于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一看到特斯拉,就觉得车主可能是个搞互联网的;一看到理想,就猜车里肯定坐着个“奶爸”。
这些说法在网上流传得特别广,有时候准得让人拍大腿,有时候又觉得只是开玩笑。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所谓的“车主画像”到底是怎么来的?
是我们网友自己瞎琢磨的,还是汽车厂家早就给我们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背后其实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汽车厂家和咱们消费者之间一场心照不宣的“双向奔赴”。
说白了,现在造车,早就不是简单地把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再配个壳子就完事了。
汽车公司在立项研发一款新车的时候,最先做的功课,就是研究“要把这车卖给谁”。
他们会通过各种大数据,把咱们这些潜在客户分析得明明白白:年龄多大、收入多少、住在哪、家里几口人、平时喜欢干什么、有什么烦恼。
他们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在脑子里捏造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个“人”就是他们这款车的目标客户。
然后,从车的外观设计、内饰风格,到功能配置、广告宣传,所有的一切,都朝着这个“虚拟的人”去靠拢。
所以,当你看到一辆车,感觉“哎呀,这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那恭喜你,你很可能就被厂家的“精准狙击”给命中了。
反过来,我们买车,也不再仅仅是买一个交通工具,我们也在通过这辆车,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身份认同。
咱们先从那几个大家最熟悉的品牌说起,它们几乎是第一批把这种“人车绑定”的印象刻在大众脑子里的。
先说特斯拉,为啥很多人觉得它的车主是“科技新贵”?
这跟它一出场就带来的颠覆感有直接关系。
在那个大家还在讨论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年代,特斯拉直接把一块跟平板电脑一样大的屏幕放在了车中央,车里几乎找不到几个实体按键,再加上那个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自动驾驶”,它给人的感觉就不像一辆传统的车,更像一个来自未来的电子产品。
所以,最早被它吸引的,自然就是那些对新科技最敏感、最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比如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产品经理,还有那些追求极简生活方式的创业者。
开一辆特斯拉,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一种身份标签,代表着你走在时代前沿,认同一种更智能、更未来的生活方式。
再来看比亚迪,它的故事就完全是另一个路子了,充满了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实用主义智慧。
网上那个“隐藏款滴滴师傅”的梗,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恰恰说明了比亚迪最核心的优势:省钱、耐用。
对于每天都要在路上跑十几个小时的网约车司机来说,运营成本是天大的事。
比亚迪的电动车,一度电能跑很远,充电又比加油便宜太多,而且经过大量司机的实际验证,质量也靠得住。
光是这一点,就让它成了网约车市场的首选。
当一个城市里有成千上万辆比亚迪作为营运车辆高强度地跑着,它“皮实耐用”的口碑就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了。
这种口碑会迅速传递给普通的家庭用户,大家会想:“连天天拉活的司机都选它,那我们家用肯定没问题。”所以,选择比亚迪的人,可能不太在意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他们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账和广大用户的真实反馈。
年销量突破三百万辆这个惊人的数字,就是这种务实消费观的最好证明,它代表了一种“相信群众选择”的朴素逻辑。
然后是理想汽车,它简直是把“精准定位”玩到了极致。
理想的创始人本身就是个顶级的产品经理,他非常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中产家庭在出行上的最大痛点:一辆车怎么才能让全家老小都满意?
于是,理想汽车就诞生了。
它不跟你过多地讲性能、讲操控,它就反复跟你强调“家”这个概念。
网络上调侃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恰恰是它成功的秘诀。
你想想那个场景:周末全家出游,老人孩子都在车上,六座的空间让每个人都坐得宽敞;车载冰箱里有给孩子准备的酸奶和给老人准备的温水;后排的屏幕放着动画片,孩子不哭不闹。
这辆车,已经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了,它变成了一个移动的、温馨的客厅,一个能解决家庭出行各种小麻烦的“移动堡舍”。
因此,理想的车主画像就非常清晰:大多是三四十岁、已经成家立业、把家庭放在第一位的“超级奶爸”。
他们买车,就是在为家人的幸福和舒适投资,这背后是一种责任感和对家庭的爱。
随着市场越来越热闹,新出来的品牌要想站稳脚跟,就得把目标定得更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小块阵地。
比如华为参与进来的汽车品牌,像问界和享界,它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华为自身强大的品牌光环。
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华为代表着领先的科技和民族的骄傲。
所以,选择这些车的人,很多本身就是华为产品的忠实用户。
他们相信华为的技术实力,也认同这个品牌所代表的价值。
智界的设计偏向简约和科技感,吸引了不少像设计师、工程师这样对细节和审美有要求的专业人士。
而更高端的享界,则把目光瞄准了企业中高层和商务人士,它的设计稳重大气,但又不失科技内涵,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群既要体面又不想过于张扬的需求。
年轻人的市场也被划分得越来越细。
比如极氪,它从一开始就打着运动和操控的旗号,它的外形设计非常酷炫,性能也很强悍,一下子就抓住了那些热爱驾驶、追求个性的年轻人的心。
对于极氪车主来说,车更像是一个大玩具,所以网上才会有那么多“车还没到手,改装件已经买了一堆”的段子。
他们享受的是驾驶的乐趣和个性化的表达。
而另一个品牌深蓝,则走了另一条路,它更像是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准备的“第一台靠谱的车”。
它的目标客户预算可能没那么高,但又希望车子好看、配置好。
深蓝就用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给到了富有科技感的设计和丰富的功能,完美地满足了年轻人的“既要又要”。
他们买车时可能会为了几千块钱反复比较,纠结要不要分期,这背后不是小气,而是一个年轻人为自己独立生活所做的认真规划和努力。
所以你看,这些所谓的“车主画像”,其实就是咱们这个时代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
它说明汽车市场已经从过去那种“有什么就买什么”的阶段,发展到了一个可以“量身定做”、满足各种细分需求的成熟阶段。
一辆车,承载的不仅仅是把我们从A点送到B点的功能,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个性的表达、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甚至是一个社交圈子的“通行证”。
这些标签,或许有些片面,但它们也确实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人与车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而这种多元化和百花齐放的局面,恰恰证明了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活力和巨大进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