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汽车200亿债务重组:老牌新势力能否靠“复活计划”翻身?

沉寂近两年的威马汽车公众号突然更新,宣布EX5/E.5车型即将复产。这则消息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曾经与蔚小理齐名的造车新势力,背负203亿债务、资产不足40亿的威马,正试图通过破产重整上演"复活"戏码。这场生死博弈背后,是15万元以下债务现金清偿、15万元以上转为信托受益权的分级方案,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残酷洗牌的缩影。

威马汽车200亿债务重组:老牌新势力能否靠“复活计划”翻身?-有驾
image

破产重整背后的“生死账本”

法院确认的数字触目惊心:威马科技集团负债203.67亿元,资产仅39.8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511%。深圳翔飞接管后提出的分级清偿方案,将债权人划分为两个阵营——15万元以下债务可获现金全额清偿,而超过部分则需接受信托受益权置换。这种"保小弃大"的策略,既是对小微企业的人道主义保护,也暴露了债务窟窿难以填平的残酷现实。

威马汽车200亿债务重组:老牌新势力能否靠“复活计划”翻身?-有驾
image

管理人公告显示,信托资产变现将成为大债权人收回款项的唯一希望。但参考威马黄冈工厂2022年仅1万余辆的惨淡产量,信托资产的流动性风险不言而喻。这种清偿安排本质上是用时间换空间,而时间的代价将由15万元以上的债权人共同承担。

核心资产保卫战:生产资质成复活筹码

在资产清算的刀光剑影中,威马死死护住两张底牌——稀缺的整车生产资质和新能源汽车无形资产。管理人公告特别强调这些资产的价值,暗示这是吸引战略投资人的关键筹码。沈晖团队显然深谙中国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生产资质是入场券,更是翻盘的本钱。

威马汽车200亿债务重组:老牌新势力能否靠“复活计划”翻身?-有驾
image

重整计划精妙地进行了资产切割,剥离非核心债务的同时,保留温州生产基地的运营能力。这种"断尾求生"的策略,为EX5/E.5复产保留了火种。但隐患在于,2022年黄冈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已跌至谷底,重启生产线需要巨额现金流支撑,这与债务清偿形成尖锐矛盾。

老车型复产的双刃剑

威马将复活希望寄托在EX5/E.5两款老将身上,这个决定充满戏剧性。EX5作为2018年问世的首款量产车,技术平台已落后行业主流六年之久。更棘手的是,其20万元左右的定价直面比亚迪宋PLUS、深蓝S7等当红车型的围剿。

威马汽车200亿债务重组:老牌新势力能否靠“复活计划”翻身?-有驾
image

回溯威马2019-2021年的销量曲线:1.69万、2.25万、4.4万台,这本是一条优美的增长弧线。但2022年断崖式下跌至万辆规模,暴露出产品迭代停滞的致命伤。如今重启技术冻结的老车型,犹如拿着冷兵器闯入热武器战场,其市场前景令人捏汗。

重整成功的三大未知数

威马的复活计划面临三重考验: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破产重组品牌"买单?信托资产变现速度能否跟上研发投入需求?在比亚迪月销30万辆的时代,市场还会给威马多少喘息时间?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构成生死闭环。

法院裁定的重整方案只是法律层面的新生,商业层面的复活更需要真金白银和市场认可。管理人公告中反复强调的"战略投资人"至今未见踪影,而新能源赛道留给后来者的窗口正在急速收窄。

新势力洗牌下的警示样本

威马的起伏轨迹堪称新势力发展教科书:从资本宠儿到债务缠身,从年销4万辆到工厂停工,每一步都刻着行业洗牌的残酷印记。其教训直指新势力通病——盲目扩张烧钱、技术迭代迟钝、用户运营缺失。

无论最终能否翻身,威马案例都已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绝佳观察样本。当潮水退去,谁在裸泳一目了然;当风口消失,唯有产品与技术才是立身之本。这场债务重组大戏的终章,或将重新定义新势力的生存法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