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随着蔚来发布二季度财报,国内头部车企上半年的"成绩单"悉数揭晓。在这场新能源转型的深水区较量中,比亚迪与上汽集团围绕"车企一哥"的角逐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华为技术生态的深度渗透正成为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变量。
比亚迪的"双面战局":海外扩张与本土承压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以3712.81亿元营收、155.11亿元净利润的业绩再创新高,其中汽车业务收入达3025.06亿元,同比增长32.49%。其全球销量突破214.6万辆,首次超越特斯拉,在欧洲市场同比激增824%,德国市占率甚至力压特斯拉。然而,这家新能源龙头的"中国战场"却暗流涌动——7、8月销量连续跌破38万辆,插电混动车型6月销量同比降12.45%,已连续4个月环比下跌。
比亚迪的挑战不仅来自市场。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虽从152.6天降至142.1天,但资产负债率仍高达71.08%,流动比率0.7609低于安全线,短期偿债压力与存货周转效率亟待优化。更严峻的是,曾经461.61亿元的"一哥"优势,在2025年上半年被上汽集团追至仅差29.18亿元。
上汽的"华为式突围":技术赋能与生态共建
面对比亚迪的咄咄逼人,上汽集团选择与华为深度绑定。其全新品牌"SAIC尚界"采用智选车模式,覆盖产品定义、智能制造到服务体系的全链条合作,首款车型计划9月上市。这一合作已显成效:上汽2025年上半年整车销量同比增长12.35%至205.26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贡献64.63万辆,同比增速达40.1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汽通过引入华为IPD与IPMS管理体系,优化了产品定义和成本管控流程,敏捷开发模式使市场响应速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广汽集团成立华望汽车,投入15亿元打造高端新能源品牌,制造环节或将落地广汽埃安工厂,目标2026年推出首款产品。至此,国内八大国有车企(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奇瑞、江淮)已全部加入华为合作网络,一个覆盖技术共享、供应链整合、用户运营的"华系车"生态正在成型。
新势力的"野蛮生长":零跑、小米、问界三足鼎立
在传统巨头缠斗之际,造车新势力正以惊人速度崛起。2025年8月,零跑汽车以1.39万辆周销量领跑新势力榜单,同比增长超88%;小米汽车紧随其后,单周销量1.19万辆创历史新高;鸿蒙智行旗下问界品牌贡献1.08万辆,M8与M9两款高端车型合计销量逼近8700辆,持续在50万元以上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新势力的崛起不仅体现在销量上。蔚来董事长李斌宣布,公司2025年第四季度产能目标达5.6万辆,以支持月度交付5万辆的目标;小鹏则通过"无断点"城市NOA、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将智能驾驶从"可用"推向"好用"。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品牌正通过DTC(直面消费者)模式、用户社群运营等创新,构建起传统车企难以复制的用户生态。
行业趋势:从"政策驱动"到"技术驱动"的范式转移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历史性转折——渗透率正式突破50%,进入"以电为主"的新阶段。消费者行为呈现三大特征:安全性(85.67%)、价格(71.59%)和能耗成本(68.85%)成为核心关注因素;62.48%的用户购车主要用于日常通勤,使用成本低(72.36%)和政策激励(59.36%)是选择新能源的核心原因;尽管71.53%的用户认为价格透明度需改进,但仅13.25%愿意为智能化支付溢价,显示市场进入"质价比为王"阶段。
技术层面,高压快充成为新战场。保时捷800V架构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广汽埃安推出全球首座480kW超充站,但电网负荷激增导致上海、深圳试点区域电价峰谷差扩大3倍。软件营收则成为利润新引擎,特斯拉FSD订阅率提升至35%,贡献22%毛利率;蔚来NIO Pilot采用"先用后付"模式,用户付费转化率较传统买断制高47%。
决战2025下半场:生态竞争与全球博弈
随着比亚迪7月推出"限时一口价"策略,上汽8月销量同比增长17.87%,吉利汽车销量同比增38%,市场格局仍存变数。但一个更深刻的趋势正在显现:当华为与八大车企形成技术联盟,当新势力通过用户生态重构价值链,当比亚迪在海外建厂、技术输出中寻找新增长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从单一的产品竞争,升级为生态体系与全球布局的终极对决。
在这场变革中,没有永远的"一哥",只有持续进化的生态。正如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所言:"时代越是喧嚣,我们越是要沉心静气、坚持做难而正确之事。"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智能化体验的成熟与补能网络的完善,终将使新能源汽车成为绿色、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