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天,很多地方都免不了会下几场大暴雨,城市里有些路段排水跟不上,就很容易积水,开车出门就像开船一样。
这个时候,开不同车的人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我这车到底能不能过去?
特别是现在马路上的车种类越来越多了,有最传统的烧汽油的燃油车,有省油但结构复杂的油电混合动力车,还有看着一身高科技的纯电动车。
那么问题就来了,真要是碰上积水路面,这三类车,到底谁的“水性”最好,谁最不容易在水里趴窝呢?
很多人可能会凭感觉想,那肯定是电动车厉害。
你看它没有发动机,也就没有进气口和排气管,不用像人一样“呼吸”,理论上只要把车壳子和电池密封好了,不就是个铁皮的潜水艇嘛,过个水坑应该问题不大。
这个想法听起来非常有道理,但事实是不是真的这样,光靠想是不行的,得有实际的检验才能说明问题。
日本的汽车联盟(JAF)就做过一个非常实在的测试,他们找来了这三种类型的代表车型,真刀真枪地在专门设置的涉水场地里进行了对比,最后的结果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大大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测试的。
为了公平,也为了模拟真实情况,他们设置了两种水深。
第一种是30厘米深,这个水面大概能淹到我们小腿的一半,属于比较常见的城市积水深度。
第二种就比较深了,达到了60厘米,水差不多能到成年人大腿的位置,这个深度对于绝大多数家用轿车来说,已经是非常严峻的挑战了。
光有水深还不行,车速也很关键。
因为车开得快,车头推开的水花就越大,对车辆的冲击和影响也完全不同。
所以他们还设置了不同的行驶速度,从比较慢的每小时10公里,到正常街道行驶的每小时30公里,甚至在深水区还测试了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
参加测试的车辆也很有代表性。
燃油车这边,他们选的是铃木的Alto,这是一款非常典型的小型燃油车,结构简单,保有量大。
油电混合车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丰田普锐斯,它是混合动力技术的开创者之一。
而纯电动车的代表,则是日产的聆风(Leaf),也是全球范围内比较早推广的成熟电动车型。
测试一开始,先是在30厘米的浅水区。
当三辆车都以每小时10公里的慢速通过时,大家都表现得非常轻松,顺利完成了任务,毫发无损。
这说明,如果积水不深,我们又小心翼翼地慢速开,大部分车辆都是可以安全通过的。
但是,当速度提高到每小时30公里时,情况立刻就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电动车聆风,它虽然也成功冲过了积水路,但检查时发现,车底下方的一块塑料护板被水流给冲掉了,而且前机舱里也进了一些水。
混合动力的普锐斯也开过去了,但是一个轮圈上的装饰盖和车头保险杠上的一个小盖子被冲飞了,发动机舱里同样也进了水。
表现最不好的是燃油车Alto,它虽然也勉强通过,但驾驶室的地板已经开始进水了,发动机舱里的情况就更不用说。
从浅水区的表现来看,似乎电动车和混动车的情况要好一些,至少车里没进水,只是掉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外部零件。
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当水深加到60厘米时,比赛才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在60厘米的深水里,首先还是以每小时10公里的慢速行驶。
电动车聆风和混动普锐斯依然表现得比较稳定,顺利通过。
燃油车Alto这次也开过去了,但检查发现,它的空气滤清器已经有一部分被水浸湿了。
这个信号非常危险,因为发动机就是通过空气滤清器来吸入空气的,一旦这里被水堵住,发动机就离熄火不远了。
接着,速度提升到每小时30公里。
三辆车都硬着头皮往前冲,这次三辆车都开到了终点,但赛后的“体检报告”却让人捏了一把汗。
电动车聆风虽然开过去了,但它的仪表盘上突然亮起了一大堆故障警示灯,这说明车辆的某些电子系统可能因为进水而出现了故障或者信号紊乱。
混动普锐斯的情况更糟,它的空气滤清器已经完全被水泡透了,发动机虽然还没熄火,但已经是命悬一线。
而燃油车Alto就更惨了,车厢内已经有大量积水,可以说驾驶员的脚都泡在水里了,空气滤清器也彻底湿透。
最后,是极限挑战,在60厘米的水深下,把车速提高到每小时40公里。
这个速度在深水里行驶,车头会掀起巨大的水墙,对车辆是毁灭性的考验。
结果,电动车聆风再次显示了它动力系统不怕水的特性,居然也冲了过去,但代价是仪表盘上的故障灯亮得更多了,说明车辆的电子系统受到了更严重的干扰。
混动普锐斯也奋力冲过了终点线,但就在它开出水面的那一刻,发动机“吭哧”几声就熄火了,再也打不着,同时仪表盘也亮起了故障灯。
它虽然完成了路程,但已经彻底丧失了行动能力。
最可怜的是燃油车Alto,它在冲到一半,大概28.5米的位置时,就再也开不动了,发动机彻底熄火,静静地停在了水中央,最后只能靠救援拖车才把它弄出来。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得出结论:那还是电动车最厉害啊,你看最难的关卡它都闯过去了。
但是,日本汽车联盟的专家却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恰恰是电动车这种“能通过”的表现,可能隐藏着最大的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燃油车和混动车,它们的发动机一旦进水,就会立刻熄火停下来,这等于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前面有危险,不能再走了”。
虽然车坏了很麻烦,但至少危险是明确的。
而电动车,它的电池和电机因为密封得比较好,可能在涉水后还能继续工作,这就给了驾驶员一种“我这车没事,还能开”的错觉。
但实际上,此时车辆的高压电路系统、各种控制器可能已经有水汽侵入,仪表盘上闪烁的故障灯就是最明确的警告。
如果驾驶员忽视这些警告,继续往前开,谁也无法保证下一秒会不会因为线路短路而导致车辆失控、起火,甚至发生更严重的漏电事故。
这种看不见的风险,远比发动机熄火要可怕得多。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个测试是在好几年前做的,当时的车型技术,特别是电动车的技术,和现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尤其是在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全世界都有目共睹的。
如今我们国内主流的电动汽车,在车辆安全,特别是电池防水性能上,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
现在很多国产电动车的电池包防护等级都达到了IP67,甚至更高的IP68级别。
这个IP68是什么概念呢?
简单来说,就是把整个电池包扔到超过1米深的水里,泡上至少半个小时,拿出来还能正常工作,不会进水。
这个防护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日本测试中那个60厘米的水深。
更有甚者,像国内一些高端电动车品牌的技术,已经能做到让车辆在极端情况下,利用车轮反转在水上实现短时间的应急漂浮和转向。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涉水能力了,而是具备了一定的水上生存能力。
这一切的背后,是我们国家在电池封装技术、整车密封工艺以及智能电控系统上的巨大进步和积累。
当年的测试车型还在为涉水后亮不亮故障灯而纠结时,我们的汽车工程师们已经在研究如何让车辆在泡水后不仅能保证自身安全,还能主动为车内人员创造逃生机会。
这充分说明了,在应对雨天涉水这种实际用车场景时,我们的汽车工业已经考虑得更深、更远,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可靠的安全保障。
不过话说回来,技术再先进,也只是增加了一道安全防线。
面对深浅未知的积水,最安全的做法永远是绕道而行,而不是拿自己的爱车和生命去冒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