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清楚了:为何“插混技术”如此领先,高端车型却难敌增程销量
新能源赛道风起云涌。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歇。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插电混动。如今却在中高端市场节节败退。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看一组真实数据。2024年1-8月,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销量中,增程车型占比高达67%。而插混仅占23%。理想L9、问界M9、阿维塔12等增程车型持续月销破万。反观插混阵营。除腾势D9等少数车型外,多数表现平平。
是不是技术越先进,反而越难卖?
先说说插混的真实实力。插电混动技术确实更复杂。更精密。更全能。它能够实现发动机直驱、串联、并联、能量回收等多种工作模式。在亏电状态下,插混车型的动力衰减通常控制在10%以内。而增程呢?某热门增程SUV满电零百加速4.9秒,亏电后直接跌至8.1秒。衰减幅度超过60%。
不仅如此。插混在高速工况下油耗优势明显。比同级别增程车低15%-20%。这是因为发动机直驱避免了能量二次转换损失。技术层面。插混确实是更优解。
但消费者不买账。
为什么?因为增程太懂用户了。
想象一下:一个第一次购买新能源车的家庭用户。他听到“增程式”时的反应——“哦,就是一辆电动车,带了个发电机对吧?”简单。直接。容易理解。而插混呢?“这是一辆同时具备电动和燃油驱动系统,能够根据工况智能切换工作模式的混合动力车辆……”太复杂了。太技术了。太工程师思维了。
中高端用户要的是什么?不是技术参数。不是热效率百分比。他们想要的是无焦虑的体验。是舒适的乘坐感受。是简洁明了的用车逻辑。
增程车做到了三点极致:
第一,电驱体验纯粹。99%时间都是电动车感受。平顺。安静。响应快。
第二,补能无焦虑。加油就行。不需要改变用车习惯。
第三,配置拉满。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全部配齐。
而插混阵营在做什么?还在宣传热效率41%!还在强调综合续航1200km!还在对比亏电油耗!用户真的关心这些吗?
不。他们关心的是第二排座椅能不能放平。关心的是车机屏幕卡不卡。关心的是语音助手能不能连续对话。关心的是露营时能不能外放电整晚。
这就是现实。残酷而真实。
增程车型用最简单的技术架构,打造最极致的用户体验。插混车型用最复杂的技术方案,却输在了产品定义和用户沟通上。
难道插混没有机会了吗?当然不是。
看看比亚迪第五代DM技术。亏电油耗做到2.9L/100km。综合续航2100公里。这是技术上的碾压。但光有技术不够。必须让用户感知到价值。
插混需要讲好三个新故事:
第一,全场景能效最优。不仅是省油。更是智能。是系统自动选择最高效的工作模式。用户无需操心。
第二,性能不打折。无论满电亏电。加速体验始终如一。这才是高端车该有的品质。
第三,体验升级。把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体验。比如更小的油箱侵占空间。更平顺的模式切换。更安静的NVH表现。
技术很重要。但技术不是目的。用户满意才是终极目标。
增程的胜利告诉我们:有时候,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最有效的。特别是在汽车这样一个高度体验导向的产品领域。
未来会如何?插混技术正在进化。增程也在不断完善。或许最终两者会走向融合。但无论如何,赢得用户的永远都是那些真正理解需求、创造愉悦体验的产品。
汽车行业的竞争,从来不只是技术的竞争。更是用户心理的竞争。产品定义的竞争。体验感知的竞争。
这一刻,我们应该明白:真正的先进,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体验的极致。
全部评论 (0)